(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昨天,湖州发布最新监测数据:今年1至6月,湖州7个入太湖国控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
业内专业人士由此认为,已保持半年的可喜监测数据,有力证明湖州入湖水质已提升到更好的水平。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周均称,7个入太湖国控断面水质此前已连续17年稳定保持Ⅲ类,去年底首次实现Ⅱ类水全覆盖。今年上半年的监测情况,为湖州入湖水质保持良好状态提供了重要的阶段性证明。
湖州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得名的城市。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太湖溇港”,到多轮水环境治理,湖州守护“江南明珠”的情怀一脉相承。这些年,湖州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连续11年捧回浙江省“五水共治”最高奖“大禹鼎”,并两夺“大禹鼎一星金鼎”,其秘诀正是面对6852条河道、8972公里水网的“绣花功夫”。
一泓清水如何入太湖? 且听奔跑在湖州的“一滴水”娓娓道来。
哗啦啦!
我是一滴水,刚从天目山脉褶皱里蹦了出来,和小伙伴们分别汇入东、西苕溪支脉,在湖州一路欢腾,夏日骄阳给我们打出高光。
我们一路往北,目的地——太湖。
一
这一路,山峦叠翠,风光旖旎。
经过安吉县梅溪镇铜山村时,我来到了铜水溪。夜幕降临,铜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振沿着溪水散步,跟我聊起天,讲述村庄的变化。
铜山村是梅溪镇辖区面积最大的村庄,拥有丰富的山水资源,但过去粗放的发展方式给村庄带来创伤。
他说,村民眼看着污水流进了秀丽村庄,流进了万亩竹海,流进了阡陌田野,也流进了他们心里的伤口。铜水溪似一条缠绕在人们身腰处的“蛇毒疮”,令人痛苦万分。溪里的水,从原本的清澈到浑浊,又变出各种颜色。
我们可是江南水乡的“图腾”,湖州人绝不糊涂。那些年,关停矿山、治水护水、转型升级……湖州以壮士断腕般的决心,在全域开启了一场场硬气的专项整治。
“‘舍’换来了‘得’,把你们整得干干净净,我们村也尝到甜头了。”王振向我报喜,去年,安吉隐将谷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2920万元的价格,拍下钱坑桥小流域铜山区块水土保持生态产品15年开发经营权。这笔宝贵的资金,被专项用于河流生态修复和村民共富项目的建设。
上个月,村里的隐将谷瀑布漂流正式开漂啦!全国各地的游客像潮水般涌进村子。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就业,这个项目预计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80万元呢!
这时,王振轻轻地捧起我,代表全村人民对我、对这片重焕生机的山水表示感谢。
铜山村的故事,可不是孤例哦!这些年来,我们成了湖州生态资源领域的“香饽饽”,水生态产品价值交易额累计达6.3亿元!
听村民聊天,他们说,正因为我们恢复了清丽动人的模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归巢的鸟儿一样奔向村里创业就业。他们带着“一杯咖啡”的创意,或者怀揣着一个改变乡村的梦想,又或者仅仅是冲着在家门口工作的好机会,纷纷回村了,与我们跳起了水清村兴的“圆舞曲”。
更重要的是,湖州人保护我们的意识也因此越来越强。这个月初,湖州推出了“生态身份证”,可热闹了!村民们茶余饭后都在比谁的“生态积分”高,小朋友们还抢着当“小河长”,关心我的健康状况。
二
结束铜山村之行,感受到自己被重视,我也得加油努力干!
一路奔腾而下,工业机器的欢歌、农作物的生长、千家万户的日常……都离不开我的鼎力相助。
这一路忙活下来,身上有些脏了,该好好清洁一下了。于是,我一头扎进了湖州东部新区污水处理厂,准备来个“洗刷刷”。 本以为这里会有点“吓人”,没想到迎接我的竟是绿树环绕、空气清新,完全颠覆了我对“水澡堂”的想象!
刚进门,我就经历了一场“卸妆”——预处理单元利落地帮我清理杂质,瞬间清爽不少。紧接着,我进入了最热闹的“净化派对”——生物处理池。这里活跃着好多微生物组成的超级“净化军团”!它们以高达98% 的去除率,疯狂“吞噬”着我体内的污染物。随后,我进入深度处理池,这里上演着魔法:身边来了许多“微型吸铁石”,精准迅猛地捕捉着悬浮在我身上的细小颗粒,让我又轻松了一把。
为了让我能以最洁净的姿态回归自然怀抱,达到浙江省地方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厂还为我安排了最后一道“健康保养”——紫外线消毒,彻底消灭潜在的病原体风险。
当我终于带着清澈的身躯,再次汇入熟悉的河流,遇见了许多经历相似的小伙伴。我们兴奋地分享着各自的“重生”之旅:有的在大型工厂的“迷你胃”里直接完成蜕变,有的在生态湿地的“天然SPA”中实现精细净化……尽管路径各异,但我们最终都达标了。
流经长兴的一位小伙伴分享了一件新鲜事:浙江浙能长兴发电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建成内部循环再利用的新模式,实现污水净化后“再就业”,企业还顺利完成全省首单再生水工业用水权协议转让交易呢!
听完他的分享,我们忍不住叫了起来,眼睛放光——原来我们还能变得这么有价值,参与到如此酷炫的“水市场”中去。
三
在湖州,河湖都有“河湖长”,是我们的“专属保姆”,细致入微地守护着我们流经的每一寸土地。哪怕我们“打个小小喷嚏”——一丝异样的浑浊,都逃不过他们警惕的眼睛。
我曾笑他们太过谨慎,他们却一脸认真:“守护你的清澈与健康,是我们的使命,容不得半点马虎。”
这份使命,沉甸甸的。一位“河长”曾因我身上一点点的“不适”,在我身边整整守候了一个下午。他说:“让入太湖水连续17年稳定保持在Ⅲ类,是无数人努力的成果,而跃升到更优的Ⅱ类,更是来之不易。关键得靠日复一日的精心‘养护’,就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得用心,得有耐心。”
那么,如何“养”呢?在吴兴区的西山漾,我亲身体验了何为“全身SPA”般的滋养。看啊,在漾里,螺蛳等底栖生物如同天然的益生菌,勤勤恳恳地调理着我们家族的居住环境;精心选育的鱼群则组成高效的“清道夫”团队,清理着我们身上的杂质。更令人惊叹的是,一片由苦草、狐尾藻精心构筑的“水下森林”,就像一片生态滤网,成为我们的保护屏障。
这些年,我们在湖州变得越来越吃香了,久违的老朋友们也因此纷纷回归。一位从安吉来的小伙伴,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前不久,他亲眼目睹了鲢鳙在苕溪水域自然产卵,据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说,这表明苕溪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你猜,现在,我和小伙伴们的怀抱里有多少种鱼类?科研机构最新监测数据:81种。这是湖州近5年监测的最好值。
“水下有红菱,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哼着歌曲《太湖美》,我和小伙伴们在太湖相遇了,你看我帅气,我看你美丽,大家都挺养眼……
或许明天,我们又会变成云朵,再次回到天目山。但是,如此有意思的生态之旅,我还想在湖州来一回。
文/记者 陆晓芬
水质标准分类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太湖蓝藻治理
近年来,湖州完善太湖沿岸至中心城区3道拦截防线,配备维护打捞控藻船只、拦截坝、推流器、控藻平台、藻水分离站等各类设施设备,全市处理藻浆能力破万吨/天,确保藻水100%无害化处理。
再生水利用
再生水是指污(废)水经适当处理,达到一定水质指标后可有益使用的水。目前,湖州累计回用再生水1亿多立方米。湖州是首批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之一,今年4月,浙江浙能长兴发电有限公司与浙江浙能长兴天然气热电有限公司顺利完成全省首单再生水工业用水权协议转让交易。
河长制推广
2003年,湖州在全国率先实施河长制。目前全市共有“河湖长”3788名,巡河率、问题解决率始终保持在100%。随着河长制的推行,湖州持续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美丽河湖创建
湖州始终以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为重要抓手,围绕“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总体要求,聚焦水污染治理、河湖缓冲带建设等重点内容,有序推进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高标准打造100条示范河湖。
水体价值转化
湖州已累计完成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案例70项,成交金额约6.3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4000个,带动转化水体沿线村集体平均每年增收超50万元。
入河污水零直排
目前,全市已建立1.6万余个入河排污口动态管控清单,开展重点河湖入河排污口市级核查,完成6个工业园区提标改造,累计建成省级“污水零直排”星级园区7个,进一步提升工业水污染防治效能。
水质生态修复
2021年以来,我市系统实施“水韵湖城”水生态修复项目,创新打造“十漾连珠”“百漾千湖”“水下森林”等6个区县特色生态修复样板。截至目前,我市已启动生态修复项目62个,已完成54个,累计建成河湖缓冲带170公里,推动水生态修复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2017年,湖州在全省率先启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2023年,逐步建立健全水价、水权、奖补和建管等机制,推动农业用水由粗放向集约转变。8年时间,农业节水近3亿立方米,平均每年省下超过2个西湖的水量。
城镇污水处理
全市共有47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136.85万吨/天,日均污水处理量104.87万吨,累计建成配套污水管网3125公里,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湖州通过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等系列举措,让水变干净,最大程度减少污染源。
2003年
湖州在全国率先实施河长制,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管理体系,推动河湖管理实现从“没人管”到“专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转变。
2008年
“二轮治太”启动,共有12项重大水利工程,湖州涉及4项,分别是太嘉河工程、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杭嘉湖地区环湖河道整治工程、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总投资约115亿元,是湖州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项目。
2014年
湖州南浔与嘉兴桐乡联手,建立全省首个跨地市交界区域水环境“联防联治”机制;湖州积极响应浙江省“五水共治”行动,开展全民“清三河”行动,当年消灭垃圾河道 245.2 公里,整治黑臭河道 258.9 公里。
2016年
湖州全面完成“清三河”整治任务,所有区县均达标,成为省级“清三河”达标市。
2017年
湖州通过水利部验收,成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
2018年
湖州启动“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居民小区、乡镇(街道)等区域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湖州在全国率先出台《湖州市水产养殖尾水排放规范》地方标准,实现规模以上养殖主体全覆盖。
2021年
湖州启动“水韵湖城”水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岸线修复、水生植被恢复等措施提升水生态质量;湖州首创“绿水币”奖励机制,市民可通过“浙里办”App的“乐水护水”平台参与巡河任务、曝光水污染问题、评价河湖长工作,以此来获取“绿水币”。
2024年
安吉县完成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湖州首次实现7个入太湖国控断面水质Ⅱ类水全覆盖;2023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考核结果公布,湖州获得“大禹鼎一星金鼎”,属全省首批;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公布了第二批19个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湖州为浙江省唯一入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