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超级场景” 广东机器人“上天入海”的进化密码
创始人
2025-07-31 07:25:47
0

上天、入海、进厂,广东机器人正在快速完成进化。

今年7月初,深海智人(广州)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深海智人”)斩获阿联酋电信集团旗下海底光缆承包商近千万美元的订单,该企业自主研发的3000米级深海机器人Phoenix 600(凤凰座600)今年将远赴中东。这不仅实现了国产深海高端装备商业化出口“零的突破”,更一举打开全球深海工程装备的广阔市场。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来自深圳的机器人企业优必选公司,正式对外发布全球首款具备自主换电能力的人形机器人Walker S2。该企业深圳工厂实测画面显示,凌晨3点机器人可自主走向换电站,像人类更换手机电池般流畅。这一技术的突破源自对工业场景痛点的精准洞察:当前电池能量密度不足以支撑全天作业,而人工换电成本高昂。

驱动这一切的“钥匙”,正是层出不穷的应用场景。

从蔚蓝深海到陆地工厂,广东机器人能够落地不同应用场景的底层逻辑是:以场景为引擎,形成“突破—应用—再突破”的迭代闭环,跑通“技术—场景—市场”的价值链条。每攻克一个场景痛点,都在为后续“超级场景”的爆发积蓄能量。这种连锁反应,让广东机器人“天团”在数量与技术上双双领跑全球赛道。

数据显示,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从2019年的4.47万台(套)增长到2024年的24.68万台(套),自2020年起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广东全省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4.0%,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23.0%,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竞争优势。

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在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广东要筑牢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关键在于发挥场景优势,不仅要用技术“点透”场景,更要主动撕开市场缺口,通过新技术标准和供应链协作模式持续放大场景价值,让单个场景的突破引发跨领域的超级场景爆发,最终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场景定义权”先机。

“智人”潜入深海3000米

从技术跟跑到在全球竞标中脱颖而出,深海智人征服中东客户背后,是国产海洋装备从“可使用”到“可信赖”的跨越。

中标的消息传来那刻,深海智人的会议室里,压抑许久的空气瞬间被欢呼声炸开。

这声欢呼来得并不容易。在此之前,国内还没有深海机器人成功商业出口的先例,从收到投标邀请到提交方案,留给深海智人团队的攻坚时间,只有短短两周。

深海智人副总经理、市场营销总监黄成回忆,时间紧、任务重,摆在面前的挑战非常具体,“中东客户的招标文件,对深海机器人的每一个技术参数、每一项作业能力,都设下了明确且严苛的标准。除了技术上的专业要求非常高,商业标书也容不得半点含糊。”

据了解,深海智人拟于年底向海外客户交付的整套可悬浮式深海管缆埋设机器人系统,为凤凰座600,其长6米、重12吨,最大下潜深度3000米,能以厘米级精度完成光缆埋设,单机造价堪比中型盾构机。

引用深海智人创始人、CEO马亦鸣的话说,“这相当于深海里用机器人执着头发丝穿针引线,这对机器人的精度和可靠性要求极高”。

和已经形成规模化应用的陆地、空中机器人相比,海洋机器人要面临高压、低能见度、复杂水流等极端环境,叠加远距离通信、水下高精度定位等关键技术瓶颈。但这些痛点,恰恰成了技术突破的最佳试金石。

当时间像拧紧的发条,深海智人团队集中攻坚,将原本需数月才能打磨完成的工作压缩至一周,精准回应客户提出的每一项技术要求,完成了1000多页全英标书及技术方案。最终,这份“零瑕疵”方案打动了挑剔的中东客户,让深海智人从有合作基础的国外对手手中“截胡”订单,不仅实现我国3000米以上深海机器人“走出去”零的突破,更标志着国产深海机器人核心技术迎来“从跟跑到并跑”的关键转折。

黄成表示,中国未来有望逐步抢占全球水下作业装备20%—30%的市场份额,并用新的技术标准和供应链协作模式持续引爆“超级场景”。

这种场景驱动产品进化的案例,并非个例,而是广东机器人产业的普遍规律。

近期广东公布了首批48个“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案例,覆盖制造业、能源、商贸物流、农业等八大领域。

在所有制造场景中,与机器人连接最紧密的当属生产流程最复杂、柔性化需求最高的汽车产业。这些产业痛点为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在上述入选案例中,既有车厂下场自研,例如小鹏汽车的IRON机器人参与汽车组装、检测等工作;也有装备企业提供方案,例如明珞装备为汽车制造商提供的数字化焊接生产线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可将产线切换时间从48小时缩短至6小时。

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趋势,随着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广东机器人正通过“场景深度渗透+核心技术突破”的双轮驱动,推动产业从“替代人工”向“重构生产力”跃迁。

广东机器人的“进化之路”

今年以来,机器人马拉松、格斗赛、登高挑战赛等赛事层出不穷,这些吸睛的“花式整活”,背后的意义远不止观赏娱乐。其目的在于通过模拟真实世界的复杂场景,人为设置技术痛点,倒逼开发者突破核心瓶颈。本质上,这是用赛事场景提前演练产业需求,让技术在对抗中暴露短板、加速迭代。

此前“狂揽”工厂offer的优必选机器人,如今为解决续航焦虑,让工厂里的机器人“永不停机”,在新一代Walker S2上全球首创机器人自主换电技术,无需人工干预或关机,3分钟内即可续航,重构了机器人的能源管理范式,又降低人工换电运维成本。这一技术不仅适用于工厂,也有望在仓储、物流等领域得到快速复制。

广东机器人的实践表明,每攻克一个场景痛点,都会催生新技术标准与供应链协作模式。当技术迭代后,衍生需求还会反向激活更多新场景,从被动响应需求转向主动定义场景,反哺有效市场。在这个螺旋式上升的进化环中,单个企业的技术突破与产业生态的成长裂变形成共振。

以乐聚机器人与东方精工、药师帮与越疆机器人的合作分工为例,机器人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产能落地,跨界企业则发挥自身行业优势,负责场景需求论证与市场推广,这种跨界协作方式,不仅缩短了技术在多元领域的落地周期,更加快了超级场景扩散的节奏。

依托全省31个制造业大类带来的丰富应用场景,截至2024年底,广东已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31个、优秀场景99个,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应用场景逐步从专用向通用、To B向To C拓展,以工业制造为基础、多场景渗透的应用格局加速形成。

从制造优势到场景赋能,在“技术—场景—市场”的良性循环中,机器人正从实验室闭门造车的“花拳绣腿”,淬炼成检验实力的“真功夫”,将越来越多的隐形需求转化为显性市场。如何让这一循环持续加速?广东正从制度设计层面为场景创新铺路搭桥。

近期,广东在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上提出“以场景扩需求”的路径,持续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开放应用场景。

南方财经记者了解到,广东将采用“核心枢纽+特色节点”协同架构,为场景找技术、为技术找场景,以AI驱动具身智能场景孵化与落地,以场景驱动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动广东省内的N个细分领域训练场体系建设。

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张国军表示,当前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已进入“长周期耐力赛”。他建议,在重视人形机器人的同时,还应关注在各个细分领域量大面广的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包括无人自主系统。“相比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无人自主系统更依赖场景创新,而广东在海洋经济、应急管理、智慧城市、银发经济等领域需求明确,结合具体应用场景,特种机器人产业有望率先突破。”张国军说。

(作者:南方财经记者陈梦璇 编辑:吴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或2023(历届)广州市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
让流量变销量 为乡村振兴注入“... (来源:中国妇女报)转自: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邵伟  □ 秦建琴  当直播间的镜...
最新或2023(历届)贵州省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
最新或2023(历届)度镇政府...   各位代表:  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201x年...
唱响红色旋律 传承不朽精神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红色音乐犹如一座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从《义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