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①源丰有机杂粮有限公司员工正在打包杂粮产品。朱碌科镇的杂粮加工企业吸纳了大量当地农民就业。
②俯瞰朱碌科镇的杂粮加工区。
③泰然科技食品有限公司员工正在封装黄豆。
④怀志杂粮有限公司主播在车间里直播卖杂粮。网络如今已成为朱碌科镇杂粮销售的重要渠道。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韩宇浩摄本报记者 胡海林
引子
年销售额超40亿元、38家加工企业、从业者达2800人以上……当这些数据都因杂粮而生,并集中于一个传统农业乡镇时,其特色显而易见了。
这里是朝阳市建平县朱碌科镇,远近闻名的“中国杂粮之乡”。以朱碌科镇为代表的建平杂粮种植历史悠久,境内发现的马鞍桥山红山文化遗址证实,红山先民以食用谷物为主,六七千年前这里就已形成了种植和粗加工谷物的雏形。
近30年来,朱碌科镇的杂粮种植、加工、销售模式几经升级,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和链条,并以优越的产品品质和口感,持续巩固着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但近年,当地杂粮产业因附加值不高、价格保护机制不健全、同质化竞争突出,以及后起之秀的“分流”,再次行至突围的重要关口。
7月的辽西大地,早已被鲜活绿意和蓬勃生机倾注。
在建平县朱碌科镇老宽线两旁,大地里的谷苗在微风中摇曳,与远处的山脉构成一幅层峦叠翠的山水画。正是夏管的季节,地里散落着除草农民的身影,2个多月后这里的谷子就会成熟、收割、加工,继而销往全国各地。
朱碌科镇有耕地9.2万亩,其中杂粮种植面积3.8万亩。得益于当地的产业基础和加工能力,“杂粮买全国卖全国”早已成为朱碌科的显著特色,年加工杂粮可达40万吨,远超建平全县的杂粮产量。
镇上,除了上万平方米的杂粮交易市场,还有5公里长的“购销大街”,汇聚了杂粮加工、加工设备制造和销售等企业,以及饭店、旅馆等服务业态。南来北往的物流车来回穿梭,天南海北的客商进进出出,因杂粮而兴的镇子透着浓浓的烟火气息。
声名远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杂粮之于朱碌科镇,是历史的选择。
“我们这里位于北纬42度,本来就是农作物种植的黄金带,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气候干旱,特别适合抗旱耐瘠的杂粮。”朱碌科镇二道河子村种植大户王富宗一口气道出了这里的地理优势。
在王富宗的记忆里,当地几乎家家户户、祖祖辈辈都种杂粮,他自己也不例外种了多年谷子。几年前,为了走差异化竞争的路子,他才逐步调整结构种了上千亩高粱,但还是没有脱离“杂粮系统”。
时间回溯至上世纪90年代,种粮容易卖粮难,这是朱碌科镇当地杂粮种植户普遍面临的问题。
“1990年我从部队退役返乡时,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大多数农户还是靠种五谷杂粮谋生。但辛辛苦苦种的杂粮常常找不到销路,城里的经销商嫌交通不便不愿进村收粮,于是我就干起了贩粮的生意。”朱碌科镇北老爷庙村党总支书记李怀志说,后来有了资金就开始涉足粮食加工。
像李怀志一样,朱碌科镇陆续成长起一批杂粮经纪人,他们将当地生产的杂粮经加工后销往朝阳、沈阳、北京、哈尔滨等地,逐步拓宽了销路。他们中的不少人广泛涉足杂粮种植、加工、销售链条,成立专业合作社或加工企业,在推动当地杂粮产业化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基层干部,朱碌镇政府二级主任科员朱素芳对当地杂粮产业发展历程了然于心:“2000年左右,镇上小作坊式的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基本模式都是采购原粮,加工后用大包装发往各地批发市场。最多时镇上有杂粮加工作坊近百家,机器的轰鸣很远就能听到。”
由于杂粮不是主要口粮,没有像稻谷一样的价格保护机制,意味着杂粮加工产业并非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又因缺少金融支持,一些加工作坊或企业会因资金链断裂而离场。随着朱碌科镇杂粮产业不断“大浪淘沙”,其集中度得到逐步提升,并挑起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大梁。
2006年,建平县在朱碌科镇建立了大型杂粮批发市场和杂粮工业园区,绿珠杂粮、源丰杂粮等一批以小杂粮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相继落户这里,形成与全国联网的信息传播系统,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杂粮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大大提升了建平杂粮的品牌知名度。
朱碌科镇杂粮产业产、加、销模式的形成,还带动了农药、化肥等农资企业及农业机械、包装材料、粮食加工设备等生产、销售和服务类企业的落户,进而强化了当地的杂粮产业根基,在国内几大杂粮主产区中的地位日渐突出。
“我们就是从一家制造保险柜的乡镇企业脱胎而来,追随本地杂粮加工的蓬勃发展,现在主要生产杂粮加工所需的去石机、清粮机、斗式提升机等,同时代理国内多家杂粮机械产品,为本地企业建生产线提供服务。”建平县朱碌科镇海军机械制造厂总经理尹海军自豪地说,他们的设备从镇上卖到全国,20多名技术员常年在全国各地跑。
“集散全国粮,行销全世界”,这个朱碌科镇人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图景,如今已照进现实。
迭代升级
从最初的一家一户“小打小闹”,到年产值过亿元的规模以上企业相继涌现,产业链涵盖种子研发、种植技术、杂粮加工、销售模式,朱碌科镇的杂粮产业不断上演迭代升级。
“我们每年都有谷子新品种更新,一般来说一个品种3年至5年就会退化,因此需要高产、抗性好的新品种替代。同时还要考虑品质和产业需求问题,比如有的谷子品种过于黏,影响后端加工,需要替代。”省农科院建平县杂粮研发基地首席专家王子胜说。
2004年至今,王子胜团队一直倾力于建平谷子新品种研发、新技术示范推广。目前,建平县谷子亩产量平均可达300公斤至350公斤,高产品种亩产可突破400公斤。在农业科技扶持下,当地杂粮种植扩大了覆膜保墒、测土配方等技术的应用范围,有力促进了小杂粮的结构、布局向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
尤其是随着消费群体健康饮食潮流的兴起,朱碌科镇杂粮种植户的种植理念也在与时俱进,寻求绿色生产、有机生产已成为主流。
朝阳泰然科技食品有限公司依托当地的自然环境,建立泰然农场并发展有机杂粮基地4.8万余亩。公司创始人王子奎说:“从2000年起,我们就连续通过有机认证,并逐步扩大了有机种植面积,而后成为国际和国内大型超市的直采基地。发展有机杂粮,给我们企业带来约20%的效益增长。”
而在杂粮加工环节,“卷”设备和工艺,更是朱碌科镇的一大特色。“毫不夸张地说,镇上杂粮加工设备三五年就需要更换一次。而正是朱碌科杂粮加工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才让全国各地杂粮向这里汇聚,形成全国知名的集散地。”尹海军说。
这一说法得到建平县源丰有机杂粮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子峰的证实,当下他正带着技术工人在公司院内新建一条生产线。他说:“这次投资200多万元,完全是应客商的需求,按照自动化洁净车间建设。因为客户端需求不断升级,倒逼着我们在设备上不断增加投入,且设备使用周期变短。”
建平县朱碌科镇怀志杂粮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泳回忆,多年前他看到市场上的大米色选机时就想给小米也配套色选机,但当时国内并没有这种设备,于是他花20多万元从韩国进口了一台设备,成为全国第一家使用小米色选机的企业。经色选后的小米无杂质和谷粒,当年就为企业带来了近百万元的效益。
走进怀志杂粮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架设在流水线前的“直播平台”极为显眼,主播一边手持产品介绍着特色,一边与网友互动交流。团队负责人孙成莉介绍,企业从2021年4月开始网上直播销售,直播间观众从最初的个位数增加到现在场均超5000人,四年多的坚持,已将公司六成销量转移到了线上,这是团队成立之初都不曾料想的效果。
怀志杂粮“触网”成功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当地杂粮加工企业纷纷“入网”,组建团队、线上开店、直播带货等成为潮流。
“我们线上主打面向终端消费者的小包装产品,和过去大包装产品的批发有很大区别。网络的好处是打破了地域限制,还可在互动中直接获得消费者的反馈意见。目前,公司线上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至3000万元,而且还有增量空间。”王子奎说。
成长烦恼
升级后的杂粮大镇,如今又再次面临“成长烦恼”。
当前,朱碌科镇乃至建平县的杂粮产品,主要以销售初级加工产品为主,深加工企业较少,存在包装不精、视感档次低、品牌杂乱、附加值不高等问题。据测算,建平县杂粮产品的平均利润仅为0.1元/斤至0.15元/斤,远低于市场上中高端产品平均利润水平。
“县域内有几家小米深加工企业,开发出小米油、杂粮锅巴、代餐粉等杂粮产品,但市场规模、占有率、品牌影响力都非常有限,尚未对全县杂粮精深加工形成示范和带动效益。”建平县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宁向阳说,补齐深加工的“短板”是建平杂粮产业未来应着重发力的方向。
事实上,深受利润率偏低、附加值不高等因素困扰,朱碌科镇部分杂粮企业已萌动了转型升级的念头。
近年来,销售重心从线下转到线上,为怀志杂粮解决了卖粮难的问题,但依然是低利润运转。几年前,怀志杂粮开发出即食冲饮杂粮产品,但市场销售远不及预期,短暂尝试后随即又停掉了该项目。李泳坦言,做出商品是一回事,而把商品卖出去和卖得好又是另一回事,目前他们的能力尚不能填平这个“鸿沟”。
“如果做杂粮精深加工,卫生、环保等方面的条件约束较多,而且生产线硬件投资比较大。2023年,我们启动深加工战略合作计划,出于稳妥考虑,采取我们提供场地、设备、原材料的方式,希望找到有技术和销售渠道的合作方,但一直没有成功。”王子峰说。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乡镇,站在政府的立场,同样对推动当地杂粮产业走精深加工之路寄予厚望。朱碌科镇镇长李猛说,只有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提高杂粮产品附加值,才能推动朱碌科镇由杂粮大镇向杂粮强镇升级。另外,从财税贡献来看,精深加工也能为地方带来更大的收益。
采访中,多家杂粮加工企业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后起之秀“敖汉小米”,市场品牌认可度盖过了建平小米。原来,敖汉旗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离朱碌科镇约20公里,属于同一作物种植带,但近年依靠公共品牌营销而势头强盛。
“我们建平县的小米品牌不下百个,基本都是各自为战,而敖汉小米以区域公共品牌在各地推广,成效显著。就连和我们合作有30年的客商,现在也指定我们加工敖汉小米。”朱碌科镇杂粮产业资深人士吴桂荣感慨,过去觉得只要品质好就能被认可,现在回头看我们在品牌营销上掉了队。
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看来,朱碌科镇杂粮产业现状也是我省粮食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即资源丰富,但“初”字号、“原”字号产品占比较大,没有形成全产业链体系。只有做足做活“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才能摆脱农业生产量大链短、头强尾弱、头尾脱节的被动局面,最终将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富民优势。
现实条件下,做好朱碌科镇杂粮更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何在?上述负责人表示:“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依托资源优势,加强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本土深加工龙头企业;又要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具有高科技水平的先进企业落户,实现优质杂粮的本地高附加值转化。”
上一篇:卤味龙头:闭店分化,2025年放缓,经营拐点Q2显现
下一篇:芍药花开香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