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常益敏
延安时期的红色书信主要包括毛泽东、朱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与家人朋友、各族各界干部群众、他国政要之间的书信往来。一封封书信,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家国情怀。这些书信的内容同样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国革命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以及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在这一时期,无数革命志士远离家乡,投身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书信作为沟通的重要方式,承载着他们的思想情感、革命信念和人生追求,也是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生动见证。
红色书信的内涵
延安时期的红色书信内容丰富,涵盖了对家人的思念、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理想的执着追求。
从情感层面来看,红色书信饱含着浓厚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革命人士时刻面临着生死考验,对家人的思念成为他们心中最柔软的牵挂。他们在信中向家人诉说着自己的生活状况、战斗经历和内心感受,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人的爱与思念。例如,朱德给远在苏联的女儿朱敏的信中写道:“苏联四年卫国战争,也是中国国内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而没有及时打听你的下落,让你受了苦,爹爹对不起你!全苏联都在遭受战争的苦难,我不能因为个人的事情,麻烦苏联政府,想必女儿能谅解爹爹的。”殷切的父女亲情不仅展现了书信承载的革命精神,更从情感深处给人震撼心灵的共鸣。
从思想层面来看,红色书信体现了革命人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革命精神。他们坚信革命事业的正义性,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信中,他们向家人宣传革命思想,鼓励家人支持革命事业,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毛泽东给在苏联求学的毛岸英的信中写道:“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远在苏联的毛岸英积极践行父亲的教导,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个人的贡献。
同时,通过红色书信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革命人士在艰苦环境中的奋斗精神,为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提供了充分的佐证。例如,周恩来与“美国援华委员会、美国和平民主同盟”的来信,关于收到医疗器材捐赠及诺尔曼·白求恩的近况等,这些书信为国际间的友好合作提供了依据。红色书信作为真实的历史记录,让国际受众感受到中国革命历史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红色书信的价值
通过红色书信,人们可以了解到革命战士在艰苦环境中的奋斗历程,感受到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作出的奉献和牺牲,国际社会也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的。例如,朱德在与英国伦敦援华委员会的信中提到:“虽然封锁和某些反动势力企图阻止我们收到贵处支援的医疗器械和全部的物资,但是你们的支持不仅对我们有了巨大帮助,而且鼓舞我们用更加努力工作来克服我们面对的困难。”书信展现了国际友好力量对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提供的重要帮助,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向国际社会发出声音,揭露国民党政府倒行逆施、封锁打压中国共产党的事实,为延安革命发展和抗日战争争取国际舆论支持。
从情感连接方面看,红色书信中蕴含的真挚情感甚至能够跨越国界和文化的差异,搭建起跨国界的情感交流通道。例如,1937年3月,毛泽东与斯诺的信中提到:“我同史沫得列(即史沫特莱)谈话,表示了我们政策的若干新的步骤,今托便人带上一份,请收阅,并为宣播。我们都感谢你的。”这一重要的书信内容印证了毛泽东不仅通过书信与国外记者建立国际传播联系,而且加强与国际友人之间的联络,让国际社会了解到中国人民在革命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团结奋斗的精神品质,从而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识。
从在价值传递方面看,延安时期的红色书信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如追求和平、正义、自由、平等,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相契合。1943年5月,印度援华医疗队的巴苏华、木克华等人离开延安回国。临行前,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介绍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情形,并通过他们向印度国民大会致信,一方面,感谢医疗队来华对中国的援助,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印度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谋求民族独立的支持,传递出追求和平、正义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