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前儿童绘画语言与想象力潜能
创始人
2025-07-31 06:05:21
0

(来源:新华日报)

□ 张东芳 李亚云

想象力的萌发与活跃,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核心特征之一,但其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感知、经验积累及内在认识发展的需要上。学前儿童迫切需要一种方式来表达他们脑海中无法完全用语言描述的形象、故事和情感,绘画则成为他们将天马行空的念头具象化的重要工具。因此,学前儿童绘画语言与其想象力密切相关,正确认识二者的联系,掌握科学的培养方法,是激发儿童内在创造潜能的关键。

学前儿童绘画语言的核心特征:想象力的直观映射

学前儿童绘画并非儿童对所感知对象的机械复刻,而是其感知、情感与思维活动借助丰富想象力和独特艺术语言的表达。这种表达既真实又纯粹,是儿童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体现了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无限的创造力。

思维意象的独特呈现。学前儿童的绘画行为是一种思维活动视觉化的即时表现。学前儿童绘画无需经过逻辑推演或现实校验,而是将想象中的形象通过线条和色彩进行直接表现。同时,学前儿童绘画创作过程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儿童仅遵循自身内心深处的逻辑,而非外部世界的物理法则:不受时空条件限制,将不同维度的事物置于同一画面,形成一种超越现实的视觉语境;以主观价值尺度为基础,对核心物体进行夸张化的比例处理。这些看似非常规的绘画语言并非源于技术的局限,而是源自儿童未被社会规范所束缚的原始思维模式。儿童的世界充满纯粹的想象与直觉,其对事物的理解常常跳脱表象,直指本质。画面中的形象虽看似怪异、非常规,但能够通过对事物核心属性与功能的概念化提炼,构建出一种直觉性的符号语言。

情感能量的物质化释放。绘画的视觉元素是儿童表达内心情绪情感的重要工具。线条是儿童情绪的直接书写者,其形态、力度与节奏承载着微妙的情绪张力,如急促而尖锐的锯齿状笔触常伴随着兴奋或焦虑的情绪波动、绵长而圆润的波浪轨迹则传递着平静与满足。色彩则完全遵循情感象征的逻辑而非追求视觉上的真实再现,如明亮且饱和度高的暖色调流露出兴奋、激动的积极感情;沉郁的冷暗色系则凝聚着忧郁、压抑或沉重之感。形象的夸张变形则具有独特的心灵建构功能,如放大喜爱的对象或为形象添加超现实元素,以提升该形象在视觉表现时的情绪能量值;扭曲或丑化恐惧对象,以进行情感宣泄。

认知图式的动态建构。绘画是学前儿童主动探索世界、构建认知模型的实验场,儿童通过反复绘制并不断修正特定的图形,逐渐形成对某一事物共性的认识,如运用三角形来表现不同形态的房子、用圆圈代表人或者动物的头等。同时,从画面空间的排列秩序上可以洞悉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人物在画面的远近距离体现了其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如亲密的人置于身边,而疏远者则置于较远的位置;物象的方位布局则体现出儿童对空间概念的初步探索,如尝试表现上下、前后、内外等关系。更具深意的是,学前儿童以独特的视角将碎片化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整合,将不同时空的事件与想象汇聚在同一个画面里,构建属于自己的叙事框架。

学前儿童绘画中想象力的培育对策

学前儿童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要想更好地了解和丰富儿童的绘画语言,需重点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充满鼓励和灵感的成长环境,让其在自由的绘画世界中勇敢表达、大胆想象。

创设良好的想象力孵化环境。物质环境创设。幼儿园或幼儿家庭需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绘画材料,如彩笔、油画棒、水彩颜料、彩色卡纸、海绵印章等,不同的绘画材料能产生不同的绘画效果,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例如,让儿童尝试用海绵印章蘸颜料印出各种形状,让儿童感知海绵印章印出的线条和图形与彩笔画出的截然不同,丰富绘画表现形式。同时,布置充满艺术氛围的绘画空间,张贴儿童优秀绘画作品、艺术大师简单画作的复制品,摆放一些有趣的雕塑或手工艺品等,让儿童潜移默化地接受艺术熏陶,激发创作灵感。精神环境营造。教师和家长要摒弃“像不像”“对不对”“好不好”等成人评价标准,给予儿童充分的创作自由,不限制他们的绘画主题、内容和表现方式。通过扮演观察者、倾听者的角色,让儿童感受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认可,建立绝对的心理安全感,实现想象力的无畏飞翔。

在多元体验中深掘想象力的源泉。想象力的产生建立在大量的感性经验和生活经验之上,教师和家长应为学前儿童创造多元的环境,丰富其感性认知。给予沉浸式生活经验。带领儿童走出家门、观察自然、接触社会,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并引导儿童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逐步打开儿童想象的大门。提供高品质“想象养料”。主动与儿童共读绘本故事、童话故事、神话传说、诗歌等阅读材料,以富有表达力的语言和表情带领儿童深入故事世界,为后续绘画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鼓励儿童用自己的方式画出喜欢的故事情节或续编故事结局等,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深化感知训练。教师和家长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儿童运用各种感官认识客观事物与现象,通过观看不同景象、触摸不同材质、嗅闻不同气味、品尝不同味道,让儿童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为想象提供更丰富、更立体的感知基础。

尊重个体差异与创作过程。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在儿童专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应尽量克制自己的指导行为,不做绘画示范、纠正错误比例等行为,相信儿童有自我观察与发现、尝试与探索、自我协调和修正问题的能力。重视儿童绘画语言表达。认真倾听儿童对于绘画的创作分享。关注其赋予作品的名字、使用的符号、讲述的故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逻辑与思维路径等,并形成幼儿“绘画故事档案”,跟踪其想象发展的独特轨迹。尊重儿童个体差异。深刻认识到儿童想象力表达的差异性,以欣赏的态度看待儿童的每一次创作,接纳其不同的艺术表达风格和形式,支持其探索世界、表达自我,激发其创造力与自信心。重视过程性评价。从重视结果转向关注过程,着重关注儿童绘画创作过程中的专注度、探索精神、问题解决能力、情感投入程度等要素,并用肯定性、鼓励性的言语给予儿童正向反馈,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艺术审美,实现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双重提升。

学前儿童由于受到的规则束缚和惯性思维影响较少,大都具有丰富自由的想象力。绘画是启发儿童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和家长需注重引领,鼓励儿童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运用喜欢的色彩和线条等绘画语言更为主动和自由地进行绘画表达。

(作者分别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学前儿童绘画的视觉隐喻与情绪表征研究”〈BLA200225〉阶段性成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或2023(历届)拒绝毒品...  一、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线展开教学体现以学生为本,改...
化妆品新规8月1日起施行 业界... 转自: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何文英    自8月1日起,我国《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价管理办法》...
三年级数学年终教学总结 三年级...   在校领导的领导下,数学科组长的指导下,这一学期我的教学工作已经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回顾这一学期,...
最新或2023(历届)小学三年...  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我们三年级全体师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直接领...
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印发 不盲目...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的护士为患者整理床铺蚊帐 新华社发 为进一步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基孔肯雅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