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湖南农业大学信息与智能科学技术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教育部《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强化“四个结合”,推进“新耕读”,不断完善耕读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与管理体系,着力培养智慧农业时代所需的高素质“新农人”。
把准根本与突出特色相结合
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把准“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农业强国关键在人才”的指引,把准“耕读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促劳等综合性育人功能”的根本定位,将深化耕读教育作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制定专门实施方案,围绕“耕读+思政”“耕读+专业”“耕读+就业”等出台36条具体措施,全面推动教育教学“耕读化”改革。学院突出“姓农本色”与“专业特色”,突出耕读教育在培养农科人才方面的独有优势和独特作用,深入实施“智农”价值引领、“创农”能力提升、“强农”文化浸润三大耕读育人工程,着力培养既有“耕读底色”又有“校本特色”,既有“爱农情怀、为农兴趣”又有“兴农能力、强农本领”的高素质智慧农业人才。
传承历史与体现时代相结合
学院着力丰富“读”的内容,在广泛收集文史材料的基础上,把“论文写在大地”“成果装进农家”的当代素材,用现代农业科技造富一方的典型案例及智慧养殖、智慧园艺等新技术新业态深度嵌入“形势与政策”“创业基础”等思政课程;在增开“大国三农”“耕读中国”等通识课程的基础上,新增“智慧农业概论”“数字乡村建设实例分析”等专业基础课程,推动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向智慧农业聚焦。拓展“耕”的阵地,积极整合校内袁隆平科学家精神馆、农耕博物馆、动植物标本馆、校史馆等育人平台和原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开发农业农村大数据实践教学平台,依托“国家数字种植业(茶叶)创新分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科技小院3个,新建数字水稻、智能温室等耕读基地60余个。
全面全程与分层分类相结合
学院将耕读教育深度融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其中,融入第一课堂重点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耕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推动实践育人工作;融入第二课堂重点是围绕耕读教育开展系列课外文化活动,打造“信科耕读讲坛”“我的宿舍我做主”“一地一书一报告”等品牌;融入第三课堂重点是强化协同育人,与拓维信息、迪文科技等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华智生物等共建“智慧农业现代产业学院”,引领学生赴产业一线耕读实践。此外,学院根据学生在专业、兴趣、就业需求等方面的不同诉求,有的放矢地设计具有层次性和类别性的耕读教育模块,针对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建立“网络安全”等11个专业实验室,近5年孵化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320余项,取得了良好的育人实效与广泛的社会影响。
实践统筹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为强化耕读教育组织领导,学院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教务部门牵头负责、相关职能科室和教学系部联动协作的工作机制,确保统筹规划到位,人力、财力、物力配备到位;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具体责任的细分压实、实施方案的督察考核和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确保形成合力、落地见效。强化耕读教育理论研究,近年来先后立项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耕读文化”融入涉农高校就业观教育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A12)、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耕读文化”融入继续教育涉农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401000731)、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研究课题《“耕读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政课的三重向度和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JK24BGD001),相关成果有力推动了学院耕读教育的具体实施。
下一步,学院将接续深化耕读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培养“有为农情怀、有文化根基、有专业特长、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农业人才,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黄正军 朱幸辉 邵华)
上一篇:广西:给运河装上“防震神经”
下一篇:让科技“链”接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