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章宁旦 □ 本报通讯员刘思波 “同学们,你们知道手脚受伤后,怎样正确包扎吗?”在广东惠州西湖边上的祝屋巷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一群孩子正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学习急救处理小技巧。 这是《法治日报》记者近日来到祝屋巷社区采访时看到的一幕。暑假期间,这个社区将多个功能室变为儿童青少年免费托管室,为居民提供便利。 “祝屋巷是惠州首批‘未来社区’试点,依托‘三个一’治理模式(党建引领‘一核心’、‘一体化’联动机制、‘一站式’服务平台),打造‘老有所养、幼有所乐、邻里和睦’的全龄友好社区。”江南街道公共服务办负责人赖丽环介绍,这一模式在惠州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第12届实践创新项目征选中获一等奖,成为惠州创新治理的一个缩影。 近三年来,惠州市聚焦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惠州、平安惠州,坚持以创新精神不断解锁平安“新密码”,培育出“一村(居)一法律顾问”“一村(居)一警”等治理亮点和品牌,平安成色稳步提升。惠州市连续两届捧回“长安杯”,连续9年获平安广东建设考评优秀等次。
2023年以来
“百村共建”硕果满枝
从祝屋巷东行约47公里,便至群山环抱的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村中,满载游客的观光小火车从记者眼前穿梭而过,现代气息与古树、老建筑相映成趣。 这个拥有全国文明村、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村等称号的“未来社区”试点,3年前还是经济落后、村务管理松散的古村落。 转机始于2022年6月。当时,惠州市部署开展“党建引领 百村共建”工作,组织全市、县(区)组织系统与政法系统各机关党组织,和134个重点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惠城区公安分局户政股党支部随即与墨园村党总支部结对。2023年,惠州政法系统以推进“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为契机,深化“百村共建”工作,为“百千万工程”强保障、优服务。 “结对后,双方聚焦组织建设、产业发展、治安管理精准发力,成效显著,2023年我们村入选广东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墨园村党支部书记刘红兰说,在结对党组织的支持下,村里争取政策资源,创新实施“强村公司+强村合伙人”运营共创计划,发展生态农业与古村旅游业,村集体收入两年内增长4倍。 距墨园村30余公里的汝湖镇大良村,曾受困于多起历史遗留的土地山林纠纷。惠州市委政法委结对党支部进驻后,瞄准基层党建、政策运用、法治观念等深层问题,组建“党组织+调委会”“调解员+法律顾问+村民代表”调处队伍,依法化解矛盾。 “结对半年,15宗土地山林纠纷得到妥善解决。”大良村党总支书记李雪欢介绍,村集体土地租金收入增长4倍,蓝莓种植等产业也发展起来,村民有分红、挣薪金、得实惠。 “乡村治理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是发展问题,要用发展的方法解决。”惠州市委常委、政法书记黄维玉说,“百村共建”推动一批“问题村”“信访村”蜕变为“文明村”“示范村”,其中不乏“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2024年以来
法治护航营商环境
记者抵达惠东县黄埠镇时,太阳已经西斜,海岸边的中广核太平岭核电厂二期工程3号机组项目建设仍如火如荼。该重点项目建设标志着惠州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又迈出新的步伐。 “项目前期征地涉及复杂历史遗留问题,曾引发一些劳动争议。”中广核惠州核电有限公司副总法律顾问栢建华坦言,去年,新成立的惠州市营商环境法治服务监督中心来公司调研,了解项目建设涉及的执法司法难题后,发挥“服务+监督”职能,推动相关部门加强协同,依法稳妥处理案件,促进涉核电项目案件全部依法办结。 调研当日,中心工作人员还为企业开展“问诊式”普法,并在施工安全、劳动用工、内部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帮助企业从源头预防矛盾纠纷。 “中心的协调作用对项目推进至关重要。”栢建华评价道。 记者了解到,惠州市营商环境法治服务监督中心成立于2024年1月,由惠州市委政法委、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办牵头成立。 “惠州正聚力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2+1’现代产业集群,需要一流的营商环境支撑。”黄维玉告诉记者,营商环境法治服务监督中心是营造公平公正氛围的重要抓手,可以为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推力、激发活力、增强动力。 为更好优化涉企服务,中心建立了涉企执法司法信息收集、分类处置、督促整改、定期研判等工作机制,成立协调小组,统筹整合多部门资源力量。中心成立以来,会同市综治中心落实矛盾纠纷源头治理,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通过多种渠道摸排、收集和接收问题线索并依法办理。对执法司法活动中侵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投诉举报类案件,开展分析研判,并提出对策建议。 中心还在全市高新企业密集的园区、街道等设立行政复议服务点、检察护企工作联络站,组建特聘联络员和市直政法单位法律服务专家团队,上门听取心声,针对性解决企业难点痛点问题。
2025年以来
筑牢“未保”“心防”阵地
“为何家境优渥的孩子会盗窃?专门教育后如何防止再犯?”在惠城区综治中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室,资深社会工作师宫衍岭向记者道出帮扶问题青少年的重要性。 宫衍岭举例说:初一学生小康(化名)家境富裕,去年底因盗窃被送至专门学校接受矫治教育。今年5月底结业后,帮扶任务转至区综治中心未保室。宫衍岭深入走访发现症结——其母亲长期的语言暴力和羞辱式教育,使小康不愿归家,在外结交了不良朋友。 通过与“帮扶小组”(民警、老师、村居干部)协作,宫衍岭对小康母亲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并引导小康参与公益活动,助其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记者了解到,2025年以来,惠城区以一体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创设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室,建立违法犯罪未成年人闭环管理、未成年人专门学校矫治教育结业离校衔接管理工作机制,同时由镇街综治中心统筹,组成“帮扶小组”,协调民政、妇联等N种力量,落实“3+N”帮扶措施。 惠州还特别注重“心调”,着力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通过心理服务化解矛盾、防范风险。 某心理咨询机构负责人李忆华自去年起受邀进驻惠城区综治中心,开展“心理服务+矛盾调处”。近期,她成功通过心理干预挽救了一名有自杀倾向的16岁少女。 “去年以来,我们团队线上线下累计为343人提供了心理咨询与疏导,参与镇街综治中心调解纠纷70宗。”李忆华介绍。 近年来,惠州各级综治中心积极创新,让资源力量围着群众的诉求转,把平安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推动群众各类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粤平安”云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惠州各级综治中心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万余件。
上一篇:买衣服没吊牌怎么行?
下一篇:跨越时光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