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王太生
读旧籍,觉得记载古人陈年往事的文字,大都是一些生活的日常,但正是这些点滴与细节,构成古代生活的日常,让人印象深刻。
吾乡县志中有一段记录乡人王小眉的文字,兹录如下:
“王家望,字小眉。居西园,古松老梅,藤萝蔓络,草深迳僻,绝远尘嚣。曾有昏夜叩门寄囊金者,坚拒弗纳曰:‘我寒士也,家忽有此物,恐为祸妖。’卒麾之去。其清高之节,率多类此。”
从这段文字,恍若看见王小眉在一条街巷的路口转弯往前走,往家里走,记载的是他在转弯抹角的小巷深处往家中走所遇到的事。
200年后,当我读到这段文字,他在文字中“活”了起来。
古人在旧籍中转弯抹角。他去拜访朋友,转过板桥,老远就看到朋友家了,柴扉小院,门墙上爬满丝瓜藤萝。
或者看见古人于一条油菜花丛中的小路上走,油菜已结籽,花秆有一人多高,那个人要从一个村庄走到另一个村庄,他这是去拜访亲戚,走着走着,拐个弯,一眨眼,就消失在油菜花丛之中。
在旧籍中望见古人转弯抹角,他这是往纵深里去,往人少的地方去,走进了一座城的烟火深处,所以让人入神,也就随之而去。
细节反映生活的日常,日常更让人记住。
一位晚清乡人退庵先生乘船去拜访水乡古村。他在《吉祥庵》中这样记述:“余近搜集邑中金石,或告余北乡桑家湾,庙有古碑……庚寅秋,驾小舟往吉沟观获,携纸笔置箧中。过桑家湾,见岸侧有庙。遂舍舟登岸,入庙门,见殿之西廊,巨碑在焉。乃《重建吉祥庵碑记》,刘公人斋撰,时天启二年也。”
不庸赘述,桑家湾系一古村,村庄临水而居,想当时古人驾舟而往,现今依然可以听到水面上“嘭嘭”的机帆船声。我在文字中看到200年前,一个住在城里的清瘦文人,开启了他的寻幽探古之旅。
古人在旧籍里转弯抹角,多用的是动词,表现神态和动作,或走路,风尘仆仆;或划船,出入烟波里……
一个人一直往前走,只看得到背影和他模糊的轮廓。如果他在走的过程中转弯,可以看见他的侧影和表情,这个人的走动就鲜活起来,他转过一个弯,再转一个弯,走进了一个院落或一间房,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旧籍中转弯抹角的古人,比坐着、站着、沉默着,更鲜活。
画一幅图,画中的人,走着,行动着,就更贴近生活,透视出生活的质感。
生活本来就是一幅画,转弯抹角的地方都有些什么?
有一爿卤菜店,在两间房子山墙直角的地方,支棱起一个简易棚子,案板摆着油汪汪、软烂的猪头肉,这其实是一处绝好的市口,路过的人顺便买一包带回家,家中有老婆和孩子在眼巴巴地等着一起吃晚饭呢。
有一剃头店,有个小孩正在剃一个“桃子头”。桃子头是那时“惯宝宝”的标配。小孩不听话,不肯理发剃头,大人就只好摁着他,在哭闹声中勉勉强强把头发剃好了,剃了一个抢眼的“桃子头”。此时路过的人,也被这情形所感染,他摸摸自己的头,也好久没有理发了,于是挤进这三五平方的小店铺,刮刮八字胡,剃一个锃亮舒服的大光头。
还有一个水果摊,红的黄的橙的水果摆放整齐,具备看相和卖相,适宜画静物油画。那时候,水果摊有卖“挖剐”水果,就是把水果碰伤变坏的部分给剔除掉,再削价贱卖,贪图便宜的路人,正好看见,顺便买上两斤带回去。
在旧籍中看到古人转弯抹角,他这是要带你去一处从未去过的地方。
转弯抹角就是生活,带着你走进深邃的风景和日常生活里的小细节。
那地方有山,那地方有河。
上一篇:带月荷锄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