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舍得,也要理性
桨板划向春水深处。 图据活动主办方2014年,随着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25年是我国全民健身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11年,大众赛事、体育场馆、基础健身设施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运动,直接推动了体育用品消费的走高。
但值得警惕的是,从“为运动消费”到“为消费运动”,部分消费者陷入符号消费的误区。一些品牌通过“山系穿搭”“中产三件套”等营销策略,将功能性产品包装成身份标签,冲锋衣溢价数倍仍受追捧;有人高频购买运动装备,却低频使用,“差生文具多”的段子照进现实……
“运动消费不应该与高消费画等号,也不应该成为非理性消费的重灾区。”毕竟,全民健身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在运动中收获健康与快乐,而非困在“消费围城”之中。有着相似观点的年轻人在线上线下组成了新型的运动社群:城市的飞盘、骑行等俱乐部通过设备共享、分摊场租等降低成本;某社交平台的“抠门运动小组”分享如何用简易的材料制作不输专业的健身道具;某生活类社交平台里的年轻人就如何避免“装备竞赛”分享经验……正如一位运动博主所说:真正自由的运动消费,是让消费服务于热爱,而非被消费主义绑架。
20时,在美容行业工作的小婧打开正在追的一部热门剧,开始做古法健身的10个动作。一套动作下来,身体微微出汗,运动量达标了,剧集也追完了。对她来说,“一心两用”的碎片化健身更有“性价比”。刷牙时,小婧会靠墙站立3分钟,这样能够锻炼全身肌肉,消耗更多热量。在办公室里,她准备了一块指压板和一条弹力带,久坐后站上指压板原地踏步,或者用弹力带做几个拉伸动作。不赶时间时,家住7楼的她选择爬楼梯,每趟能够消耗100卡路里……“随时随地、随心所欲,这样的运动让人不会有畏难情绪,也不会背离强身健体的初衷。”
运动应回归本质,消费者得学会对过度消费祛魅。诚然,运动不分高低贵贱,在小区、公园跑步叫运动,支付高昂的场地费和装备费用也叫运动,只要愿意动起来,任何适度规范的运动都是值得推崇的。打破“越贵越健康”的消费迷思,强化公益性体育供给,才能让运动真正回归强健体魄、滋养精神的初心。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分析,我国体育产业规模不断发展扩大,运动消费在随之增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乱象。好在大多数人在面对这样的现象时,能够保持理性,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她认为,只要对运动的投入能够帮助大众改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运动消费便能超越本身的商业逻辑,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上一篇:劳动能力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