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绿电直连试点:电网退边,民企抢滩!
创始人
2025-07-31 00:00:24
0

(来源:北极星光伏学社)

2025年6月,陕西省发改委印发《关于组织开展绿电直连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中国电力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这项政策的核心突破在于:电网首次从电力交易的主导者转变为备用通道,新能源电源必须接入用户产权侧,与公共电网形成物理隔离的独立系统。

这一设计彻底颠覆了传统"统购统销"模式,民营企业、发电集团与用户组成的三方博弈格局正式形成。

从技术路径看,陕西试点将项目分为并网型与离网型两类。

并网型项目需在用户侧与电网分界点安装独立计量装置,确保绿电溯源;离网型项目则完全脱离公共电网,形成独立微电网系统。

这种分类管理既保留了电网的应急保障功能,又为高耗能企业提供了灵活选择空间。例如榆林煤矿配套光伏项目,通过离网模式实现100%绿电自给,彻底规避碳关税风险。

政策设定的三个刚性指标构成制度框架:自发自用比例不低于60%、2030年自用率提升至35%、民营资本主导投资

其中最具突破性的是"负荷作为主责单位"的规定,要求用户必须与电源方签订长期购电协议或成立合资公司,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电力交易中用户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以荷定源"的设计,使得绿电消纳从行政指令转变为市场自发行为。

横向对比:各省政策的差异化探索

1. 云南:资源禀赋下的折中方案

作为水电大省,云南的绿电直连政策呈现鲜明的地域特征。其实施方案明确要求直连线路长度不超过50公里,且优先支持水电与高耗能企业的点对点连接。

这一限制源于云南复杂的地形条件,过长的输电线路将导致经济性下降。但严格的距离限制也制约了项目规模,2025年首批试点项目平均装机仅20MW,远低于陕西榆林单个项目500MW的规模。

云南政策的另一特点是电网深度参与

根据其实施方案,电网企业需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接网服务,并按标准收取输配电费。这种设计在保障电网收益的同时,也增加了项目审批复杂度——云南单个项目需经县级自然资源、环保、林业等七部门联合审批,平均耗时达8个月,较陕西多出3个月。

2. 内蒙古:高载能产业的定制化路径

针对本地风光资源丰富、高载能产业集中的特点,内蒙古将绿电直连与源网荷储一体化政策深度融合。其最新政策要求新能源自发自用比例不低于90%,远超国家60%的最低标准。

这一严苛指标倒逼企业配套大规模储能,例如鄂尔多斯某铝厂项目配置了200MWh储能系统,确保夜间生产时段的绿电供应。

在投资模式上,内蒙古取消了"同一法人"限制,允许新能源企业与用户签订长期协议合作开发。但明确要求离网型项目不得向公共电网反送电,这与陕西允许20%余电上网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差异反映出内蒙古对电网稳定性的高度重视,也限制了项目的灵活性。

3. 江苏:出口导向的创新实践

为应对欧盟碳关税,江苏推出全国首个电网主导的绿电直连模式。由省级电网投资建设专线,将光伏电站与电池企业直接连接,2025年首批5个试点项目平均线路长度达80公里。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利用电网的专业能力降低建设风险,但也带来新问题:电网收取的输配电费使绿电成本增加0.05元/度,削弱了价格竞争力。

江苏政策的另一创新是分表计量制度。要求项目在发电侧、用户侧、储能侧分别安装双向计量装置,精确核算绿电使用量。这种精细化管理虽增加了技术成本,但为出口企业提供了符合欧盟要求的碳足迹证明,2025年试点企业碳关税成本平均降低18%。

实施路径:从政策设计到落地挑战

陕西试点暴露出的三大矛盾具有普遍意义。首先是成本与收益的平衡:直连线路每公里建设成本约80万元,若跨市建设将导致内部收益率下降3-5个百分点。榆林某数据中心项目因跨区建设,尽管获得市级补贴,仍需8年才能收回投资。

其次是技术标准的统一性。现有政策对储能配置比例未作硬性规定,导致项目差异显著。

陕西某光伏项目仅配置10%储能,在电网负荷高峰时段出现供电波动;而内蒙古同类项目配置30%储能,虽增加20%投资,却实现全天候稳定供电。这种技术标准的不统一,给跨区域交易带来障碍。

第三是监管体系的适应性。现行电力法尚未明确绿电直连的法律地位,导致项目并网验收时出现管辖权争议。

云南某项目因接入系统设计与电网规范冲突,被迫修改方案,延误工期6个月。这种制度滞后性已成为全国共性问题。

投资建议:风险控制与战略布局

  1. 精准选址,构建成本优势优先选择风光资源丰富、用户负荷集中的区域。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等资源富集区,可通过规模化降低单位成本。

    需注意市级资源规划,例如陕西要求电源与负荷原则上在同一行政区域,跨市项目需额外提交电力系统安全评估报告。

  2. 创新合作模式,绑定核心用户采用"合资公司+对赌协议"模式锁定消纳。如山东某零碳园区项目,用户与电源方按7:3比例出资成立合资公司,约定5年内绿电价格每年下降3%,既保障用户成本可控,又激励电源方提升效率。对于出口型企业,可借鉴江苏经验,与电网合作建设专线,确保碳足迹认证合规。

  3. 前瞻布局储能,应对政策升级尽管当前政策未强制要求储能,但2030年35%自用率目标隐含刚性需求。建议采用"磷酸铁锂+梯次利用"组合方案,初期配置15%储能满足基本需求,预留扩容空间。内蒙古某项目通过这种方式,将储能成本降低25%,同时满足未来政策要求。

  4. 穿透政策风险,完善合规体系重点关注三个合规节点:

  • 项目审批:需同步取得县级多部门支持文件,陕西要求提交自然资源、环保等七部门意见;

  • 并网验收:严格执行《电网运行准则》,云南某项目因继电保护装置不达标被迫整改,损失超千万元;

  • 交易结算:建立分表计量系统,江苏试点企业通过精确计量,获得欧盟碳关税减免12%。

  • 借力数字技术,提升系统效率引入虚拟电厂管理平台,实现源荷储动态调控。陕西某试点项目通过AI预测负荷曲线,将储能充放电效率提升20%,年减少弃光率至3%以下。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绿电溯源,满足出口企业国际认证需求。

  • 未来展望:绿电直连的生态重构

    随着国家650号文的落地,绿电直连已从地方试点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场电力革命的本质,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精准匹配。陕西试点的意义不仅在于打破电网垄断,更在于构建了"负荷主导、民资参与、储能支撑"的新型产业生态。

    对投资者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政策红利释放期(2025-2028年),需把握三个战略机遇期:首批试点项目的先发优势、储能技术迭代的成本窗口、虚拟电厂的应用场景拓展。那些能精准把握政策导向、创新商业模式、控制技术风险的企业,将在这场能源革命中占据先机。

    当2028年首批项目集中投产后,中国电力市场格局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绿电直连不仅是拉条专线,更是重构能源价值链的破局之剑。它将推动电力从标准化商品转变为个性化服务,最终实现能源生产消费的民主化与可持续化。

    文件原文如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或2023(历届)两学一做... 通过1440分钟的必修课程学习,对已了解的党知识有所巩固,又在学习中有新的感悟,对党章党规有了新的认...
    2025年上海计划发行新增一般... 在7月29日召开的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上海市财政局局长王蔚静受市政府委托,作了《...
    《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 (来源:储能与电力市场)图源:《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华北、西北为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较大地...
    【创业板新股】港珠澳大桥检测商... (来源:创业板观察)创业板明日有1只新股申购,为广东建科;无新股上市。创业板申购新股广东建科是广东省...
    “开盒”少年:从网络的“神”到... 近日,官方印发通知,督促各地强化“开盒”问题整治。这类买卖个人身份信息,再通过网络泄露的行为背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