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梁傲男
7月30日,巨星传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星传奇”)发布公告称,公司旗下全资附属公司星创艺(昆山)文娱有限公司与知名机器人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将首先在具有陪伴功能与社交属性的四足机器狗/机器人开发及商业化(包括但不限于演艺领域等)开展合作,打造具有较强IP属性的消费级机器人产品。
公告显示,合作范围不仅限于巨星传奇旗下艺人资源,更延伸至广泛的艺人IP。双方共同合作,用IP赋能智能机器人并进行产品开发及商业化。
“合作并非简单的IP授权或外观复制,IP的核心价值在于传递情感共鸣,此次合作正是基于将IP的情感辐射力注入机器人交互系统。”巨星传奇相关负责人回应《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战略品牌专家、晶捷品牌咨询创始人陈晶晶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AI大模型与机器人融合正成为智能硬件的新风口,政策支持和市场预期推动资金加速涌入。随着人口结构变化,情感经济占比将有所增长,面向家庭、儿童、老人和粉丝等C端市场的情感陪护型机器人,有望成为智能终端的新蓝海。
对此,福州公孙策公关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詹军豪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巨星传奇丰富的IP资源面临增长瓶颈,此次开拓潜力巨大的机器人市场,不乏是其寻求多元化发展和新增长点的战略尝试。不过,巨星传奇过往聚焦IP运营与新零售,在AI机器人技术领域并无根基,此时宣布合作难免让人觉得是借力当下热门的机器人概念,有“蹭热点”的嫌疑。
记者了解到,巨星传奇将负责合作产品核心的IP规划、设计、AI交互,并将主导全球化营销策略等;机器人公司将负责合作产品的技术、硬件研发及生产、相关应用程式的研发等。双方将共同负责产品的推广与渠道销售。
除了作为产品来销售,巨星传奇还将挖掘智能机器人在演唱会、表演秀等场景的商业化价值。巨星传奇将负责相关演艺活动的策划、编导及落地执行,将机器人表演作为创新单元系统性植入演唱会、综艺、直播等场景,以此深度渗透并强化其明星IP矩阵。
值得注意的是,7月25日,巨星传奇发布的配售公告显示,其拟配售3752.45万股股份,占扩大后股本约4.18%,配售价每股9.13港元,所得款项总额约3.426亿港元。
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巨星传奇所得款项净额约3.24亿港元,其中约38.2%用于扩展零售渠道网络(包括自动贩卖机及智能机械设备);约12.4%用于开发IP实体店(包括周同学实体店及与其他头部IP合作商店);约18.5%用作IP投流费用;约6.8%用于投资将来合作的文娱体育设施;约14.1%用于IP展览。记者了解到,扩展智能机械设备零售渠道网络一项,涵盖了此次合作的机器人产品。
针对具体合作模式、产品落地时间及投资回报周期等问题,截至记者发稿,巨星传奇方面仍未给出回应。
当前,人形机器人仍未突破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瓶颈,从“表演型”向“实用型”的转型仍处探索阶段。正如自动驾驶向“城市道路”逐步推进,机器人商业化也需跨越技术、成本、用户习惯等多重门槛,大规模普及仍需时间。
在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看来,消费级机器人赛道虽被政策与资本热捧,但技术门槛高、用户需求模糊仍是行业共性难题。若产品缺乏持续互动价值,极易沦为冲动消费后的闲置品,同时技术短板暴露可能反噬品牌信任。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称,若巨星传奇无法在短期内推出具备“强互动性+内容迭代能力”的爆款产品,此次合作很可能沦为“概念包装”,既无法突破机器人赛道的技术壁垒,也难以缓解其IP业务的增长焦虑。这场跨界究竟是“前瞻布局”还是“蹭热点”,有待产品落地后,由市场投票。
(编辑 贺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