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便利店有哪些变化?我们采访了6位便利店老总
创始人
2025-07-30 20:03:21
0

出品/联商网

撰文/知世

日前,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公布了对便利店2025上半年经营情况的调研数据,涉及43家便利店企业11.8万家门店。

在数据呈现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挖掘本土便利店的发展情况,联商网对话了中国便利店百强榜中的十足便利、见福便利、万嘉便利、邻几便利、凯辉便利以及福美多便利6家企业老总,了解企业在供应链、渠道布局、商品结构等方面的最新动作,通过战略规划的异同之处,为行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01

行业分化趋势明显

结合2024年中国便利店百强榜单,可以看出,中国便利店行业呈现出鲜明的分化特征。

一方面,行业集中度持续攀升。百强榜中门店数达到千家以上规模的企业,由2023年的31家增长为2024年的38家;2025上半年,调研样本企业净增门店4093个,其中千家门店以上规模的企业净增3651个,占净增门店总数的89.2%,高于2024年88.9%的占比。头部品牌通过快速扩张进一步拉大与腰部品牌的差距。

另一方面,中小型便利店品牌生存压力加剧:百强榜中的新进品牌如浙江高速、安徽驿佳、河南和光、一心便利,主要集中在榜单后半段,尾部品牌汰换更为频繁、增长乏力,榜单进入门槛从2023年的165家降至2024年的129家,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尽管行业整体保持扩张态势,但本土便利店品牌的发展重心依旧集中在区域市场。

02

规模扩张下的经营挑战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销售同比增长的样本企业依然占比过半,但势头弱于2024年。更值得警惕的是,净利润同比增长的企业占比持续下降。2025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的企业仅占30.2%,低于2024年的45.0%。

实现销售与净利润双增长的企业仅7家,占比16.3%。

这组数据串联起来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便利店企业正面临“增长乏力”与“盈利承压”的双重困境。

有受访企业向联商网坦言,2024年整体销售数据的增长主要来自门店数量的增加。规模扩张带来的增量表面上维持了销售增长的态势,但却容易忽略门店单店经营能力与供应链效率上的深层问题——这也是企业净利增长的关键。

因此,对本土便利店企业而言,破解困局需要“两手抓”:既要关注单店经营状态,也要提升供应链效率,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增长与盈利。

03

单店经营面临增长压力

面临市场扩张带来的竞争压力以及零食量贩、折扣店、即时零售平台等的分流,单店的健康状态需要便利店企业投入更多精力维护。

从数据来看,线下门店似乎面临明显的客流与客单价下滑压力。《2025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单日来客数从2023年的346人/店/日降至2024年的311.4人/店/日;客单价则从2022年的26.1元/人/单逐年下滑,2024年已降至20.4元/人/单。

不过,这一下滑趋势在2025年似乎有所缓解。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客流同比持平或增长的企业占比达62.8%,超过半数,较2024年有明显改善。

这一变化也得到了部分企业数据的印证:见福便利表示,2025年上半年可比门店的客单价与客流基本持平;福美多则透露,上半年客流较去年同期增长9.5%,客单价保持稳定。

在具体应对策略上,营销活动是企业引流的常见手段。例如,凯辉便利通过执行线下专项活动,去年来客数逆势增长;福美多则以每月一次的S级活动为抓手,实现了整体客流的提升。

此外,复购率较高的鲜食类产品也是吸引客流的关键。万嘉便利通过优化商品结构,强化低温日配、短保商品及鲜食等品类,以此应对客流下滑压力。

04

供应链优化是重点

我们注意到,供应链优化依旧是多数本土便利店企业的重要发力点。

在2025年经营重点的规划上,6家受访企业虽各有侧重,但无一例外都将供应链优化纳入关键议程。

部分企业的优化方向聚焦于丰富商品品类。例如万嘉便利,其供应链优化重点落在冷冻冷藏库建设上,旨在强化面包、三明治等日配商品、短保商品的配送能力,进而增加门店鲜食品类供给。

另一部分企业则更注重通过供应链优化控制经营成本。以见福便利为例,其注重对经营成本的压缩控制。董事长张利表示要重点加强供应链管理,提升周转率,解决高库存和缺货两大顽疾。他表示,便利店面临的竞争压力主要体现在商品价格方面,而通过提升供应链效率,可减少无效支出,实现成本控制与商品降价的双重目标。

不难发现,无论以丰富商品种类为导向,还是以控制成本为目标,供应链优化的最终指向都是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05

即时零售是双刃剑

而在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元的当下,渠道的拓展与融合也成为便利店不可回避的课题,即时零售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领域。

为了减少即时零售分流带来的影响,近年来,便利店企业在这一领域持续加码布局。《2025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近四成便利店企业已开通即时零售业务,其在线上零售中的销售占比同比提升11.4%。

而联商网对50位零售老总的独家调研进一步显示,相较于大卖场、标超、小型超市等业态,便利店在即时零售领域的成熟度最高,85%的样本企业已参与推进。

然而,当前阿里、京东、美团三大巨头在即时零售赛道的激烈内卷,便利店门店的盈利状况也造成了严重冲击。张利坦言,便利店在外卖大战中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若参与平台活动,商品销售可能面临零利润;若不参与,则会错失线上客流。

不过,即时零售的内卷是一把双刃剑。虽然门店运营成本的提升压缩了经营利润,但借助平台流量,对便利店拓展客源和增强客户粘性有一定助益。

但平台的过度内卷终究非健康发展模式。调研显示,57%的便利店企业期望政府干预大平台的价格补贴及过度内卷行为,另有50%的企业希望通过法律法规规范所有即时零售参与者的行为,推动行业有序经营。

06

便利店餐饮化遭遇新挑战

除了渠道的拓展,商品结构的变化可以折射便利店发展的趋势,便利店餐饮化正是突出特征。多家受访企业向联商网表示,2024年,粮油类、日化类、纸品等非食板块的产品销售占比有所下降。万嘉便利指出,这与仓店的发展有密切关联。

福美多对商品结构的调整正好反映了传统便利店向餐饮化转型的趋势。总经理孙立平透露,福美多将进一步淘汰家具百货和粮油调料类产品,加大鲜食类别占比。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便利店餐饮化进程加深,除酒水饮料等支撑销售的基础品类外,鲜食类产品销量增长显著。

见福、邻几、凯辉、福美多以及万嘉便利均表示鲜食是过去一年增长最快的品类。其中万嘉便利2024年鲜食板块总体增长20%以上;凯辉便利去年鲜热食占比的提升在5个点左右;邻几推出的自助饮料(烤梨撞奶)和咖啡成为门店热销品,仅咖啡年销量就达500多万杯。

作为高复购、高毛利品类,更多本土便利店加强了与鲜食类产品的绑定。《2025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指出,90.4%的便利店开展了鲜食销售,占比进一步提升。

受访企业中,十足、见福、邻几等都建设了自有的鲜食工厂。其中,见福是国内较早实践餐饮化的便利店品牌,2021年见福鲜食工厂便已建成投产,是国内便利店行业中第一家实现管理、工厂和物流三位一体办公的企业代表。见福的鲜食工厂包含了两条生产线,一条是烘焙,一条是便当,并衍生出了两个自有品牌,即咖啡的“咖沸”、烘焙和便当的“羡食生活”。

见福鲜食工厂

邻几也透露,2024年公司对于自有品牌的研发主要投入在鲜食品类(包括包子、烧卖、烤肠等独有配方的产品)。

提升鲜食占比,除自建工厂外,还需配套冷链物流。以十足为例,其已建成15个常温及冷链配送中心,配备360台运输车辆,提供商品配送、分拣、退货、保管等一体化服务。

不过从整体来看,有能力自建鲜食工厂的企业并不多,多数便利店采用第三方合作配送模式。

虽然鲜食作为重点开发品类,但本土便利店行业的鲜食销售占比仍偏低。数据显示,2019年-2022年,我国便利店样本企业的鲜食销售占比分别为7.8%、9.8%、16.9%以及12.0%。而与之相对的是,2023财年日系便利店关于快餐和日配食品板块的销售占比均达到了30%以上。

与拥有成熟供应链和研发运营经验的日系便利店相比,本土便利店在鲜食领域的供应和销售能力上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张利指出,本土便利店餐饮化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提升毛利率,部分零食折扣品牌已经开始拓宽经营品类,逐渐“便利店化”。例如,发源于湖南的戴永红零食就在门店里引进了茶叶蛋、关东煮等鲜食品类。

若零食折扣店延续这一发展趋势,将挤压更多本土便利店的生存空间。对此,需要本土便利店做的是,在劲敌来临之前,进一步强化供应链效率,抢占更多先发优势。

07

自有品牌是伪命题?

当前,本土便利店企业的自有品牌开发进度差异显著,这与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及战略规划密切相关。

从受访企业来看,如十足便利已构建起包含久帕咖啡、十足、本村生活、乖如意在内的自有品牌矩阵,形成多定位布局;凯辉便利、万嘉便利等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而福美多等企业则尚未启动自有品牌研发工作。

从行业趋势来看,《2024年便利店业态发展情况概览》显示,超四成样本企业计划加大自有品牌开发力度,可见其仍是行业当前的关注热点。

但自有品牌开发在研发生产与市场销售环节均有较高门槛,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十足总经理欧再福曾在公开演讲中指出,自有品牌将进入3.0时代,即品牌力时代,企业需像开工厂一样打造自有品牌,成为制造型品牌便利店。

但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有独立开发自有品牌能力的便利店企业并不算多。

且对多数本土便利店来说,加大自有品牌开发力度也并非当前的合理选择。即便对于通过自有工厂形成垂直供应链优势的品牌来说,试错成本更低,但自有品牌商品的市场接受度仍是一大难关。多家已开发自有品牌的受访企业反馈,其自有品牌商品销售占比并不突出。

张利便直言,见福的自有品牌打造并不算成功。他认为:“当下中国便利店的自有品牌仍是个伪命题——当企业品牌力不足以支撑产品销售时,谈自有品牌意义不大。”这也是绝大多数便利店企业打造自有品牌面临的关键问题。

归根结底,自有品牌应该是便利店在品牌力强大、供应链行有余力时的增值选项,而非罔顾自身、舍本逐末的「亏本买卖」。

08

与合作伙伴共创共赢

对本土中小型便利店而言,短期内通过与制造商深度合作实现商品差异化,是比打造自有品牌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见福从去年起提出“制售同盟”理念,张利认为,便利店应与制造商建立良性合作而非恶性竞争——若能通过深度合作提升供应链效率,将是调整品类结构的最优路径。在这一策略下,见福重点打造健康食品类产品,如低GI馒头、面包,以及无抗肉类、鸡蛋等包装食品,以此在商品种类上形成差异。

对于尚未开发的领域,以合作形式试水也是众多便利店的共识。以咖啡品类为例,多家受访企业表示,综合考量运营能力与资源配置后,更倾向于与现有咖啡品牌合作,通过“店中店”模式实现差异化,降低试水风险。例如,万嘉便利就选择2024年底与挪瓦咖啡合作,实践效果良好。数据显示,挪瓦咖啡已经与超过25家连锁便利店集团达成合作,几乎覆盖便利店行业Top10品牌。

不过,凯辉便利指出,选择合作还是自有品牌,与企业自身的认知和战略规划密切相关:若仅为扩充品类,咖啡以“店中店”形式进入便利店完全可行,风险也更低;若将其视为长期战略布局,则自有品牌更为合适。

长期来看,对有能力的便利店企业而言,打造自有工厂、完成垂直整合仍是更具备战略性的发展方向。

09

坚持难而正确的事

本土便利店在30余年的发展进程,都在做一件难而正确的事。张利指出,历经30余年的摸索与沉淀,本土便利店品牌已从早期的粗放式增长进入精细化竞争阶段,市场整合的大幕随时可能拉开。

在内忧外患下,“活下去”是所有便利店品牌的首要目标,也是迎接行业洗牌、抓住未来机遇的前提。

行业的深层变革已在酝酿,但在此之前,扩张仍是中国便利店发展的主线。与便利店覆盖率最高的韩国(2023年为1077人/店)相比,日本为2286人,中国台湾为1697人/店,同期中国大陆的便利店渗透率仅4441人/店。与其他成熟市场相比,内地便利店市场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邻几便利董事长刘忠建指出,当前房租成本的普遍下降,对本土便利店来说正是一个扩张的有利时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扩张的底色已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未来,唯有以商品为核心,在规模扩张中沉淀服务温度与差异化优势,便利店企业才能在行业整合中实现长远发展,最终为社会和行业发展创造更扎实的价值。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31日淀粉下跌0.64%,最新... Hehson期货 根据交易所数据,截至7月31日收盘主力合约淀粉2509,涨跌-0.64%,成交量1...
投资者提问:若公司股票面值退市... 投资者提问:若公司股票面值退市,公司会采取补救措施吗?董秘回答(*ST天茂SZ000627):您好,...
最新或2023(历届)政府工作... 最新或2023(历届)政府工作报告创新创业热点解读,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创...
最新或2023(历届)政府工作... 最新或2023(历届)政府工作报告户籍改革热点解读,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户...
全国工商联召开民营企业与海外园... (来源:全国工商联)转自:全国工商联       7月29日,全国工商联在京召开民营企业与海外园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