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宁蕖
7月27日,白玉县日通坝草原,500头通体纯黑的昌台牦牛聚集在此。它们来自县内5个乡镇和一个种畜场,要去彼此家中“入赘”。
上午9点,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根秋桑珠宣布“婚礼”开始,各乡镇党委书记轮番上场,交换手中的哈达,然后各乡镇将公牛赶回自家牧场。
异地换公现场,各乡镇交换哈达。甘孜观察 杨孟双 摄“婚礼”的官方说法叫“异地换公”,是为避免近亲繁殖导致的品种退化。这样的仪式,在白玉县已连续三年举办,每年县里拿出100万元资金,以每头牛2000元的标准奖补牛主人。
之所以如此重视,是因为主角身份特殊——昌台牦牛,是被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的品种。近年来,白玉正依托这一品种打造“种业芯片”。
“老百姓家养的牦牛个体越来越小,体质越来越差,核心问题就是近亲繁殖。”根秋桑珠告诉记者,异地换公让品种退化按下了“暂停键”,但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提纯复壮”。
去年,该县开展首例“电刺激取精”,成功将一头重达千斤的纯种昌台牦牛的精子取出并冷冻保存。今年,该县还将开展人工授精等实验。
“种业芯片”的打造,越往深处走,科技含量越高,仅依靠县域内的力量,根秋桑珠感觉有些力不从心。
好在,“婚礼”当天,几个特殊嘉宾来到现场。
上午的仪式结束后,来自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学、甘孜州畜牧站等单位的专家和白玉县相关领导、农技人员、群众代表围坐在一起,共商下一步的规划。
“除了‘保种’,还要往‘选育’方面发展。”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罗晓林提出,要建立现代化、标准化的种畜场,选出纯种昌台牦牛,以科学的方式育种。
在这一点上,白玉已开展实践——截至目前,该县的“昌台牦牛种业园区”已经完成了包括饲料仓库、无害化处理仓以及牛舍等15个单体项目的建设,部分项目已经投入使用。
但实践并非一帆风顺。“去年,我们在园区里以‘全舍饲’的方式养殖了几百头牦牛,结果死亡率很高。”根秋桑珠坦言。
仪式结束后,各乡镇交换牦牛。甘孜观察 杨孟双 摄“牦牛和其他肉牛不一样,必须采用‘放牧+补饲’的方式。”罗晓林说,“至于什么季节放牧,什么季节收回暖棚补充饲喂,每个地方情况不一样,还需要你们去探索。”
西南民族大学的教授江明锋给出更明确的选育方向——看肋骨。
“昌台牦牛这一品种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很多个体的肋骨比一般牦牛多一对,意味着它体型更大,产肉量更高。”座谈中,他带来一个好消息,“现在有技术手段,可以将‘多肋’的比例提高到100%。”
“如果能用技术手段把这些‘多肋’牦牛选育出来,就不用再费劲去给每头牛称重了。”听说这一消息,大家伙都很兴奋。
从保种、选育到扩繁体系的建设,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了近四个小时,来自安孜乡昌戈村的牧民泽登从“似懂非懂”到渐渐有了门道。
“什么是‘种业芯片’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牦牛和人一样,亲戚和亲戚之间不能结婚。”当天,泽登用自家两头公牦牛换回了阿察镇的两头公牛,领到了4000元补助,“回去我再买点草料,给我家牛补补营养。”
瞧,“上门女婿”成了牧民们的宝贝!
下一篇:国防部回应台剧演解放军登岛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