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自然资源部
四川成都通过“审批加速度”破题、“服务全链条”攻坚、“监管严底线”护航——
让企业大胆投资安心发展
“现在审批周期大幅压缩,为项目招商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四川崇州青崇航空产业园区域合作部副部长竹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得益于审批提速,上海旋杰智能平台项目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启动建设,直接拉动新增投资约2.1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新增营收1.2亿元。”
近期,四川成都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喜讯频传,一个个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相继刷新“进度条”,为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蓝天绿树掩映下的成都东部新区。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作为经济大省之一、国家发展的战略腹地,四川坚决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重任,以四川发展之进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
成都作为四川“首位城市”,既是超大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肩负着带动全省、辐射西部、服务全国的重大使命。近年来,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通过“审批加速度”破题、“服务全链条”攻坚、“监管严底线”护航,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破题:协同联动,项目落地加速
重大项目用地保障要做到统筹兼顾、严谨细致,指标协调需跨层级沟通、程序衔接需多部门联动、材料组卷需逐项核验,各个环节容不得丝毫马虎。
近年来,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围绕强化要素保障出台系列政策文件,从指标统筹、审批提速、空间优化等方面提出新举措,既明确了重大项目用地“应保尽保”的刚性要求,又探索出“省级统筹+市级活用”的弹性机制,为破解要素保障难题与推动用地审批提速提供了政策指引。
今年1月,在省级政策框架下,成都局成立重大项目用地保障专班,明确“将省级资源统筹优势转化为项目落地加速度”的目标,积极探索“政策红利换保障时效”的路径。
“发展经济,项目是硬支撑,用地保障是‘粮草官’。”成都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处处长于琦说,“审批快一步,企业投产就早一天;流程顺一分,营商环境就暖一度。”
成都局重大项目用地保障专班聚焦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领域项目建设及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需求,用足用活支持政策,打出用地保障“组合拳”:一是将成渝中线铁路等18个“能交水”项目纳入国家、省级重点项目清单,争取上级支持计划指标2.44万亩;二是为128个农村村民住宅批次建设用地申请国家单列计划指标200亩;三是推动省级对年内通过审查的报征件全额保障计划指标,从源头化解“项目等指标”的难题。
截至目前,成都今年新获批建设用地5.73万亩,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工程加速落地,包括G85G76重庆(川渝界)至成都高速公路扩容工程(成都段)、天府新区经眉山至乐山高速公路(成都段)、天新邛快速路(邛崃段)以及新能源产业项目等,依托成都局的高效服务,按下了落地“加速键”,刷新了建设“进度条”。
天新邛快速路(邛崃城区段)
川西气田雷口坡组气藏开发建设项目相关负责人感慨地说:“项目钻井及配套设施和脱硫站工程建设工期紧、任务重、难度大,没想到政府部门短时间内就解决了项目用地保障问题,让我们很惊喜。”
同时,成都局重大项目用地保障专班以“环节不疏漏、问题不回避”的攻坚韧劲,将每个堵点问题当成破题的着力点。例如,彭州市一个项目曾因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不足等,导致征地程序停滞不前。专班对此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当地采用“用地保姆”服务模式,并联推进征地程序,有效缩短用地报批周期,为项目落地建设清除了障碍。
革新:服务升级,审批提质增效
今年年初,四川将部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审批权下放给成都,赋予地方更大的用地自主权。面对“接权容易、用好权难”的挑战,成都局清醒地认识到,审批权下放不是简单“接盘子”,而是要构建省市协同的高质量审批体系,在全省树立承接用地审批权的“新标杆”。
在四川厅指导下,成都局第一时间修订建设用地报批、成片开发方案审查等制度,编制用地保障服务手册、高频易错问题“口袋书”,既为基层提供操作指引,又通过统一标准从制度层面提升审批效率。
在此基础上,成都局升级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管系统,构建“智能审查+数据赋能”双轮驱动机制,优化系统智能校验模块。目前,该模块可自动核验勘测定界成果的用地范围、地类性质等关键要素,同步筛查规划符合性、耕地保护措施等核心指标,自动生成问题清单。
该机制的实施效果在崇州市2025年第1批次建设用地审批中得到印证。作为全省首个通过“用地用林联动审查—指标优先保障—全流程监管”的下放审批权示范项目,该批次用地仅10个工作日便通过市级审查,较以往缩短了2/3的时间。
“现在报件,系统自动查地类、核规划,直接生成问题清单,修改完善后就能提交。”崇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部门负责人杨祺云边说边点开系统界面,对屏幕上100余项审查标准逐条核验,“这种效率,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从压力传导到制度规范再到技术赋能,成都局用系统思维将审批权下放承接的压力转化为服务升级的动力。
护航:强化监管,保资源促发展
作为服务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要支撑,土地资源管理既要“保发展”更要“守底线”。为应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重审批、轻监管”“重增量、轻存量”的潜在风险,成都局织密土地管理秩序“防护网”,架起服务项目落地“高速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针对存量违法用地整改难问题,2024年,成都局在开展“遏增量、化存量”攻坚行动的基础上,建立调度通报机制,以发函提醒、会议约谈等方式督促整改。此举不仅切实维护了土地管理秩序,更通过清理违法用地、盘活存量资源,为更多优质项目腾出了建设空间。当年,成都纳入考核的违法占用耕地面积下降至100亩以下。
为实现“管得严、服务好”的目标,成都局组织人员赴辽宁沈阳、湖北武汉及四川绵阳、遂宁等地调研,学习各地自然资源执法典型经验,形成《成都市自然资源督察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
“我们将组建一支专业督察队伍,推动部、省、市贯通式督察,统筹督察任务、共享督察成果,不仅要把自然资源领域的重大方针、决策部署、支持政策精准直达一线,更要让企业清晰了解用地红线在哪里、合规路径怎么走,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兴业吃下‘定心丸’。”成都局督察和执法监督处处长徐强说。
市级全链监管体系实施效果如何?成都东部新区的实践是一个生动缩影。
成都东部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副局长陈果介绍:“我们制定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精细化建设用地试点方案后,面向企业开展深入宣讲,引导企业进一步规范项目用地管理。比如,成都环境集团专门为项目合法合规使用建设用地制定了流程指引。”
东部新区
“监管有准头、用地有保障,让企业放心投、大胆扩。”成都局副局长朱宇千说,“全链监管不是给发展设限,而是为高质量发展护航。我们既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又通过规范管理、盘活资源,为服务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更强有力、可持续的要素保障。”
从卫星遥感监测守护耕地红线到智能审批系统快速响应,成都局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同时,靠审批加速度让项目“引得进”,用服务全链条让项目“落得快”,凭监管严底线让项目“稳得住”。
面对“保资源”“保发展”双重考题,6月4日,自然资源部服务经济大省挑大梁蹲点服务组进驻四川,开展为期半年的一线蹲点服务,着力推动上下协同,高效解决自然资源管理难点问题。
成都局正抓住这一重要机遇,全力做好用地保障工作,在多重目标中精准寻求动态平衡,在多重约束下聚力实现最优发展,统筹自然资源保护与服务经济发展,通过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助力四川坚决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任。
文字
文字编辑
新媒体编辑
|
杜岷 张哲
高悦 王希
赵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