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7月30日,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标志着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中伏正式拉开帷幕。民间素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的说法,此时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吸收热量远大于散发热量,加上空气湿度大,人体感觉如同置身巨大蒸笼。
今年的中伏从7月30日开始,
持续至8月8日,共10天。
中医认为中伏“暑湿交蒸”,
易导致阳气外发、脾胃虚弱。
中伏气候特点
进入中伏,我国大部分地区也就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但受各种气象因素影响,各地的极端高温未必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出现在三伏里。但不管怎么说,中伏正处在小暑和大暑之间,民间有“小暑接大暑,热到(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等说法,高温、高湿、高热的天气让人如在蒸笼之中。
中伏究竟有多热?我国民间有“头伏日头二伏火”等老话,中伏的炎热,可见一斑,而古人在诗句中也有类似描述,如“六月正中伏,水轩气常凄”等。
中伏习俗
中伏是一年中最潮湿闷热的时候,很容易导致身体受潮湿气过重,养生既要懂得防暑降温,还要着重祛湿,因此,中伏有晒伏姜、喝伏茶、烧伏香、吃伏羊等习俗。
吃伏面
中伏也叫二伏,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饮食习俗。二伏天气炎热,身体能量流失较快,面食富含糖类、B族维生素、多种矿物质等,中伏吃面是一种习俗,也是补充营养、多福好寓意,吃伏面可以帮助身体补充流失的能量。
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吃碗热汤面,身上发汗,可以去除体内的潮气和暑气。进入二伏,天热高温多雨,很容易中暑、肠胃不适,就得来碗热面出出汗,可以通过发汗来“去恶”。
吃伏姜
“冬吃萝卜夏吃姜”,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榨汁后与红糖搅拌,装入器皿后盖上纱布在太阳下晾晒,等到充分融合后即可食用。伏姜可以使人身体发热,促进血液加速循环,带走身体里多余的热,同时也能起到消除肌寒和病菌的作用。
中伏是三伏天里最热的时候,气温高而且潮湿闷热,当然有不少人喜欢吃雪糕、冰饮,来降低体温,从而去除燥热,不过这种是不实际的,泡一杯驱寒的姜茶,去除体内寒气,让身体更加健康。
喝伏茶
“头伏馄饨二伏茶”,旧时民间一直有以热茶解暑的传统,现代科学也证明喝热茶、温茶比凉茶更为解暑。伏茶相传始于南宋,盛于清朝,酷暑之下,每日一杯可以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伏茶的两大作用为清暑热,化暑湿。火旺湿盛、咽喉肿痛、大便淤结、舌红苔黄腻的人,可经常饮用伏茶。
伏天气温高,需要大量补水防止中暑,最好喝温水,不要狂饮冰水,少喝果汁、汽水等饮料。补水时,可以选择喝茶,夏日喝茶是夏天很好的消暑热方法。绿茶、红茶、乌龙茶,及少糖或无糖的花果茶等都是比较好的选择。喝点绿茶,绿茶清热去火,所含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可以对人体流失的电解质进行迅速补充,能够帮助消除倦意、提神醒脑;喝蒲公英苦丁茶,荷叶、蒲公英、苦丁三者搭配在一起,清热祛湿;喝金桂菊茶,金银花、胎菊、蒲公英、桂花,四者搭配在一起,可以很好地清热去火;苦荞具有健脾除湿的功效,夏季可以多喝苦荞麦茶。
吃伏羊
作为南方人,真的是搞不明白:“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性温热的羊肉,为什么在炎热的伏天吃呢?这是哪里的风俗?入伏吃羊肉有什么好处?
吃伏羊的习俗最早在汉代就已经盛行了,选择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吃羊肉,因气温高,羊肉煮出来热,吃得大汗淋漓,人们认为这样有“以热治热、发汗排毒”的功效,因此,我国山东、苏北、皖北、西北等地区都有三伏天吃“伏羊”的习惯,通过三伏天吃伏羊进行“冬病夏治”的习俗。吃“伏羊”属于“三伏补”的一种,如果人们体内堆积有寒气,据说在三伏天吃羊肉就能驱除寒气,强壮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