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报)
转自:中国环境报
“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设目标。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在“人民城市”理念指引下,我国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新时期,如何让城市发展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人民期待的城市,必然是生态美丽的城市,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从城市休闲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到小微绿地、口袋公园,再到街边绿化、见缝插绿,如今“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已经成为很多地方居民的生活日常。住建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设口袋公园4.8万多个,绿道超过12.8万公里,3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实施了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百姓身边可观、可感、可亲近的绿色空间越来越多。
不仅环境越来越美,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也不断提升。针对噪声、餐饮油烟等老百姓“家门口”的烦心事,各地、各部门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形成问题清单,明确办理时限,建立长效机制,努力把老百姓家的事办到家。为了方便百姓绿色出行,很多城市在不断完善公共交通系统的同时,还规划打造慢行系统,为自行车出行提供更多便利。在北京等地,通过共享开放数据、融合数智算力算法,提供实时公交/地铁到站及拥挤度查询、动态下车提醒等全链条出行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绿色出行体验。
随着更新改造工作的推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城市的宜居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舒适便利的生活。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
比如,有的城市仍存在“重形象轻功能”的倾向,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草坪等形象工程,忽视了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造成了资源浪费。不少城市建设项目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部分口袋公园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建成后缺乏有效维护,设施损坏、环境脏乱,影响了群众的使用感受。虽然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餐饮油烟、噪声污染、施工扬尘、城市内涝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仍是治理难点,热岛效应、光污染等“大城市病”次生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
要解决这些问题,当务之急是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着眼于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改变以往“大拆大建”、追求规模扩张的做法,在存量的提质增效上做文章。比如,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陆家嘴水环通过系统性规划将水域与绿地有机串联,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满足了市民的多元化空间需求,还带动了区域经济的提升。城市更新为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各地要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供给,还要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让百姓有更多休憩的生态空间。
城市发展要更好地回应群众期待,不仅要有大手笔的规划,更要有绣花般的精细化治理。前几天,重庆市高新区完成了跨镇街无人机“综合飞一次”创新实践试飞行动,聚焦占道经营、河道漂浮、火情探测、违规停放等多个场景,用无人机镜头替代传统网格员巡查,将违法行为“一网打尽”,有效提升了治理效率。在实际工作中,要打破过往城市治理中各区域、各领域、各环节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加强统筹联动,花更大气力解决好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共建共治共享。这意味着在城市规划中要多听市民意见,在项目建设中要多想群众需求,在管理服务中要多解民生难题。要保障人民群众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调动人民参与城市治理的主动性创造性,利用好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将城市发展成果转化为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只有把人作为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城市建设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人民检验,“人民城市”的理念才算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