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肃网讯(实习记者 杨蔚)7月29日,“寻韵田园 共享民乐”主题采访活动百家媒体记者走进位于祁连山北麓的民乐县三堡镇,探访手工挂面坊的故事。挂面坊里,每一根面条都历经揉面、盘条、拉伸等传统工序,缕缕如银线般晶莹的挂面在阳光下闪烁。
民乐县融媒体中心供图三堡挂面,承载着当地村民世代传承的手工制面技艺。其独特魅力源于祁连山雪水灌溉的优质小麦,搭配“三醒三拉”古法工艺,历经20道精细工序制成。面条细如发丝、耐煮不糊,口感筋道爽滑,是当地节庆、宴席上不可或缺的美食。
62岁的韩庄村村民谢维仟,是这门技艺的忠实守护者。30多年来,他坚守在手工挂面制作的岗位上,如今担任挂面厂技术总监。“揉面要像照顾孩子般细心,醒面时辰、拉伸力度,容不得半点马虎。”谢维仟粗糙的双手布满老茧,却能精准感知面团的“呼吸”,每一根挂面都倾注着他的匠心。过去,谢维仟和妻子在自家作坊制作挂面,年产量不足万斤,销路仅限周边乡镇。然而,希望的曙光在2018年悄然降临。研究生毕业的儿子谢希栋,毅然辞去外地高薪工作,返乡传承手艺。谢希栋说:“老手艺不能丢,要让它焕发生机。”
初回村子,谢希栋从基础工作做起,白天跟着父亲学习制作工序,晚上研究电商运营。他深知,好面也需要被更多人看见。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他捕捉到电商的巨大潜力,决心通过网络将挂面推向全国。
为掌握核心技艺,谢希栋随父亲早出晚归,详细记录每一道工序,最终将传统工艺标准化,绘制出“三醒三拉”工艺流程图。2023年,他注册成立甘肃雪麦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整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生产模式,建设标准化厂房,配备专业设施,挂面年产量跃升至30万斤以上。同时,组建电商团队,开启“线上+线下”双线运营模式,将“高原有机、绿色手工、营养健康”的家乡农产品分享给更多消费者。
“百年手工面”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广泛认可,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还与广东、重庆等地经销商和餐饮协会签订线下订单,年产值突破800万元,入选“甘肃省非遗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三堡挂面的崛起,不仅带动了集体经济发展,还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目前,挂面厂吸纳3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形成“支部强、产业兴、群众富”的良好局面。
从黄土高原到粤港澳大湾区,三堡挂面用一根根银丝编织着富民梦想,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责任编辑:郭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