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消费日报官方微博)
转自:消费日报官方微博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7月中旬在北京召开。会议从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系统总结了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成就,深刻分析了城市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并对未来一个时期的城市发展目标、路径和任务作出战略部署。这是一场意义深远、指向明确、任务具体的重要会议,是在我国城镇化步入稳定发展阶段、城市发展进入“提质增效”关键节点上的一次顶层设计和路线引领。
放眼全球,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活动的主舞台,也是社会活力、文化创造和公共治理的集中呈现。在中国,城市更承载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从有机生命体视角谋划城市发展,到城市建设与治理水平显著跃升,再到生态、宜居、文化等综合能力持续增强,一系列成效充分彰显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实践的深度与广度。
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在于将“现代化人民城市”作为目标定位,明确了城市发展的“六个转变”——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从粗放发展向集约高效转变,从同质建设向特色塑造转变,从物理空间建设向人本治理转变等。这一系列转变不仅是发展方式的转轨,更是发展观念的革新,是对“城市为了谁、依靠谁,建设什么样城市”的深度回答,体现出我国城市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会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型城市,涵盖了城市空间、功能、生态、文化、安全和治理等关键领域,内容全面而系统,体现出深厚的系统观念和现实考量。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现代化,不是高楼林立的空心繁华,也不是数据驱动的冷冰技术,而是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核心尺度,真正做到“人民建、人民享”。
从“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到“推动城市更新与双循环枢纽功能建设”,可以看到未来城市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承载体,更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加快形成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导的空间组织模式,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破解当前人口集聚、产业空间不均、基础设施重复投资等现实问题的关键路径。
生态、文化、安全,是城市能否持续繁荣的重要底座。会议强调绿色低碳转型、韧性城市建设和文脉赓续,体现出从“速度导向”向“质量导向”的鲜明转变。城市不应是灰色扩张的代名词,而应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不应是文化割裂的“水泥森林”,而应是承载城市精神与地方记忆的“活历史”;不应只是灯红酒绿的热闹场所,而应是最具安全感、归属感与尊严感的公共空间。
在城市治理方面,会议提出了“党建引领、依法治市、数字赋能”三位一体的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并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形式主义。这无疑是回应“城市病”问题的务实之策,也是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一环。只有让治理有温度、有回应,城市才真正有生命、有尊严。
我们也要看到,未来城市工作仍面临不少挑战:人口老龄化、城乡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老旧、公共服务压力、生态负荷叠加等问题,需要在理念、体制、机制、技术等多维度上持续创新。而这一切的前提,在于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在于实现政绩观的根本转变,在于形成从“造城”转向“育城”的治理逻辑自觉。
城市因人民而兴,城市为人民而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从注重“有没有”向追求“好不好”转变,从侧重物质建造向统筹社会运行全链条转变,中国城市正朝着更加人本、更加绿色、更加智慧、更加韧性的方向持续演进。这正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
唯有不忘“人民城市”的初心,方能走好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新路子。
肖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