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洗牌!多位绩优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
创始人
2025-07-30 11:22:16
0

2025.07.30

本文字数:2776,阅读时长大约5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齐琦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再次掀起“奔私”浪潮。

据不完全统计,鲍无可、张翼飞、周海栋、张宇帆、王士聪、王鹏等多位绩优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曹名长、于洋、周克平等知名公募基金经理的离任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第一财经据Wind统计,截至7月29日,年内离任的公募基金经理数量已达212人,较2024年和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7%和23%。

“投奔私募或成为公募基金经理的重要去向之一。”据私募排排网统计,截至2025年6月底,拥有公募从业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有863位,他们管理且有业绩显示的私募产品为320只,上半年收益均值为11.17%。

沪上一位公募行业人士对记者分析称,随着公募行业薪酬与费率改革的推进,公募基金经理的流动加速,行业正在重新洗牌。不过,管理规模较大的明星基金经理离任影响不容忽视,这也倒逼公募基金行业加速“去明星化”,行业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相继“清仓式”卸任

近日,安信基金连发12份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宣布首席投资官张翼飞卸任其管理的全部9只基金并离职。

张翼飞在安信基金任职13年,管理规模超300亿元。从目前市场层面的消息来看,张翼飞离职后下一站或去往私募机构,引发行业关注。

无独有偶,7月22日,招商基金发布公告称,增聘陆文凯为招商优势企业的基金经理,与翟相栋共同管理该基金。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翟相栋后续将卸任其在管的相关产品,接下来或是去私募机构任职。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清仓式”离任的知名公募基金经理还有宏利基金王鹏、富国基金谢家乐和于洋、建信基金周智硕、嘉实基金洪流、工银瑞信基金张宇帆、华夏基金周克平、中欧基金老将曹名长等。

不容忽视的是,明星经理离任往往伴随巨额赎回。

例如华商基金周海栋离职前,管理规模293亿元,占华商权益类基金总规模的58%,其离职可能导致部分资金赎回。为稳定市场情绪,华商基金在周海栋离职当日宣布以2000万元自有资金申购其曾管理的4只基金,试图传递信心。

今年5月,景顺长城基金发布公告,宣布基金经理鲍无可因个人原因辞职,离任日期为5月16日。据2025年3月31日的数据,他共管理8只基金,管理规模达到162.07亿元,而在其管理规模的巅峰时期,这一数字曾超过270亿元。

去年7月,中庚基金发布公告称,基金经理丘栋荣因个人原因离职。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丘栋荣管理的5只产品的总规模为147.08亿元,占该公司公募基金总规模的77.52%。

到了2025年二季度末,中庚基金管理总规模约为116.07亿元,环比减少9.12%,同比缩水38.82%;丘栋荣原在管产品的总规模已降至80.53亿元。

公募“去明星化”加速

被视为“顶梁柱”的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公募基金公司不仅面临规模波动与业绩考验,也需要转型应对。

回顾公募行业基金经理离职周期,从2006年开始,至今公募行业已经经历了4次基金经理“奔私”浪潮。

早在2006年~2007年,石波、赵军等有行业积累的基金经理率先转向私募,分别创立尚雅投资、淡水泉。2012年~2015年,A股牛市行情下,王亚伟、胡建平、冯刚等大批明星基金经理“另起炉灶”,寻求私募领域更大发展空间。

到了2020年~2022年,A股行情大起大落,董承非、崔莹、周应波等知名基金经理陆续离任,或自主创业,或加盟私募平台。

而这一次,从2024年起,一批公募明星基金经理相继离任。

今年5月,随着《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实施,要求建立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行业再次掀起“奔私”热潮。

行业人士认为,基金经理薪酬与业绩紧密绑定,公募基金行业“旱涝保收”的生态就此打破。业绩不达标的基金经理面临薪酬下调甚至淘汰的风险。

据记者了解,今年离职的多位公募基金经理大多选择加入成熟的私募平台,受访的私募业内人士认为,相比往年,如今自主创业的难度和门槛显著提高,监管政策和募资环境均趋于收紧。

某头部基金公司人力资源人士透露,今年以来已有基金经理因考核不达标被降薪30%~50%,行业内选择主动离职、“转会”私募的基金经理数量明显增加。

上述公募行业人士指出,当前公募基金经理的“奔私”现象并非简单的周期性流动。随着公募基金行业从“牌照红利”迈向“能力竞争”阶段,私募领域也从个人创业为主转向更多地加入成熟机构。这表明公募与私募两类业态正在价值链层面进行重新分工。在此背景下,个人IP的溢价逐渐衰减,而平台的价值愈发凸显。

私募赛道如何突围

公募基金失去“明星”的同时,基金经理也不再拥有平台“光环”。

“相较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去中心化、绩效导向更强。”华北地区一位私募人士对记者分析称,“奔私”并不意味着自动获得更高的平台资源和更强的分销能力,真正决定后续发展路径的,仍是基金经理自身的投资与组织能力。

据私募排排网统计,截至2025年6月底,拥有公募从业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共有863位,其中仅有36位任职于百亿私募,占比仅4.2%。而555位“奔私”的基金经理任职于5亿规模以下的中小型私募机构,占比高达64.3%。

那么,“奔私”后的公募基金经理业绩表现如何?

据私募排排网统计,2025年上半年,有34位“公奔私”的基金经理有3只及以上产品,且上半年平均收益为9.18%;上半年收益位居前3的“公奔私”基金经理为:复胜资产陆航、香橙资本何潇、紫阁投资徐爽。

其中,复胜资产的陆航管理的5只符合排名规则的产品平均收益高达45.66%,位居“公奔私”上半年业绩榜首。位列第二的是香橙资本的何潇,旗下3只产品上半年平均收益达31.14%。

拉长周期来看,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近1年有3只及以上产品符合排名规则的“公奔私”基金经理共有33位,近一年收益均值为23.62%。其中紫阁投资的徐爽近一年内以58.63%的平均收益拔得头筹。

然而,也有部分基金经理在“奔私”后水土不服。

中欧基金原知名基金经理周应波在2022年成立上海运舟私募后,首只产品大卖30亿元,公司很快跻身百亿私募之列。不过,根据公开信息,上海运舟私募成立前期旗下部分产品的业绩表现并不乐观,据第三方平台数据,2024年上海运舟私募的管理规模也回落至50亿元~100亿元区间。

中邮基金前知名基金经理任泽松被誉为“创业板一哥”,2018年收购集元资产转战私募赛道。然而,几年来该机构旗下产品业绩波动巨大,由任泽松管理的3只产品任职以来亏损均超过30%,尤其是从2022年开始连续三年亏损进一步扩大,引发了业内对其策略的质疑。

一位公募机构人士对记者称,离开公募的“平台研究红利”后,部分公募基金经理未能及时拓宽能力圈,导致在私募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如赛道依赖,部分基金经理未能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导致在市场风格切换时表现不佳;风控方面,缺乏公募严格的合规与回撤限制,杠杆和集中持仓放大波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   本报讯 记者杜仲莹报道 7月29日至30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琪带队对市政府贯彻执行《昆明市养...
呈贡法院开展反邪教宣传教育活动   本报讯 通讯员张庆圆报道 近日,呈贡区人民法院组织干警深入社区开展反邪教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群众识...
创新实践激活发展强劲动能 (来源:黑龙江日报)转自:黑龙江日报 目前,鹤岗市兴安区以党建赋能“两新”组织,创新实施“三...
福州市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 福州市纪委监委网站7月30日消息,福州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余颖凌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
江苏气象发布:台风“竹节草”已... 7月30日22时台风“竹节草”已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内最大风力为8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引导气流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