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警方收到群众举报,查获一起食品安全案件。
近日,110指挥中心骤然响起急促的铃声。电话那头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茶陵县某肠粉店,米浆可能有问题,像是加了不该加的东西。”匿名举报人没留下更多信息,却为这场“舌尖保卫战”按下启动键。
株洲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接到指令迅速行动,联合茶陵县森林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直奔目标肠粉店。推开后厨门,昏暗光线中,墙角一袋袋白色粉末、操作台上2桶散发异常光泽的米浆,让执法人员心头一紧——一场与非法添加的“短兵相接”,正式开场。
“这是什么?”面对执法人员的质问,店主黄某(化名)眼神闪躲。当白色粉末被确认为硼砂,1000克违禁物、2桶可疑米浆被当场扣押时,黄某(化名)的沉默,早已暴露心虚。后续检测结果冰冷:米浆中硼砂含量32.7毫克/公斤,这意味着,无数食客在不知情中,把“毒”咽进了肚子。
在审讯中,黄某(化名)防线崩塌。他坦言,从2024年6月起,为让肠粉“更筋道、更好卖”,明知硼砂是食品禁用物,仍从某平台多次采购,掺入米浆售卖。“看同行这么做,以为能蒙混过关……”一句“侥幸”,揭开的是逐利者对法律与良知的践踏。
硼砂,这一被明令禁止的非食品原料,进入人体后会化作硼酸,长期蓄积能摧毁脏器。成人急性中毒,不过15 - 20克硼砂的量;婴儿更脆弱,2 - 5克就可能致命。慢性伤害更隐匿:破坏消化酶、伤肝肾、损生殖系统,甚至致癌……想想那些常来吃肠粉的老人、孩子,这场“慢性投毒”,细思极恐。
案件查办时,执法人员发现,来吃肠粉的有早起的打工人、送孩子上学的家长,还有把这份早餐当“老规矩”的老街坊。没人知道,自己习以为常的“美味”,竟藏着如此凶险——这不是个案,而是食品安全风险潜伏日常的缩影。
这起案件,是多部门“行刑衔接”的实战:群众举报提供线索,公安、市场监管联动出击,检测技术精准定性,法律武器严惩不法。但更该警醒的是,每一份非法添加的食品,都在啃噬百姓对“吃得安心”的信任。
从田间到餐桌,食品安全容不得“侥幸”。举报人的警惕、执法者的果断、检测者的专业,共同织就守护网。当黄某(化名)因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法律的威慑力再次彰显——谁拿百姓健康赌“生意经”,谁就该付出沉重代价。
来源 | 株洲警事
编辑 | 艾渝、党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