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平安的种子撒在草原上
——礼县公安局上坪派出所“主动警务”守护牧区安全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煜宇
夏日的大河边草原,天似穹庐,绿浪接天。警车驶过牧道,在辽阔的草原划出一道流动的“平安线”。
地处陇南市礼县西部的上坪乡是典型的牧区乡镇,位于海拔2100米至3400米之间的大河边草原上。交通线路长、通行路况差和自然环境恶劣,是在这里工作的派出所民辅警面临的天然难题。
对此,礼县公安局上坪派出所做实做细“主动警务”,把牧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履行主防职责,通过警力下沉、工作前置、服务前移,面对面入户走访,点对点调解矛盾,心连心守护平安,实打实服务群众,把平安的种子撒在牧场的每一顶帐篷边。
脚步丈量 织就“平安网”
囿于交通环境,警用车辆难以抵达大河边草原每一个角落。
为此,上坪派出所民辅警靠双脚深入腹地,摸排当地牧民生产生活状况,久而久之,形成一张移动的“平安网”。
凭借“老道”的工作经验,派出所所长张旭和民警黄又全成了这张网的“活地图”。
数不清有多少次,二人跋涉数小时穿过牧草,汗水浸透警服,露水打湿的裤脚沾满草籽,只为确认边缘牧民的羊群安全。
“每一次看到牧人远远向我们挥手致意,那份踏实的满足感便洗去一身疲惫。”张旭说。
不久前,派出所民警巡查时,牧民拉玛扎什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声带撕裂:“警官,我的牛被雷声惊跑了,帮我们找找!”熟悉草原牧场情况的黄又全跃下警车,目光扫过远山沟壑,指向深沟那边:“走,牛恋群,好好找,一定在里头。”
烈日炙烤,荆棘在黄又全和同事的小臂划出血痕。两小时后,崖壁阴凉处传来牛叫声,拉玛扎什转身握紧黄又全的手:“这毒日头下,你们真是太辛苦了。”
为了更好、更精准地服务牧民,上坪派出所扑下身、沉下心、常入户、勤走访,全面掌握辖区牧民分布、人员结构等情况;对重点片区、案件高发地段、治安复杂区域开展实地检查,并认真记录相关情况,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实现“见人知名、提名知情”,不断夯实“主防”根基。
春风化雨 巧解“心疙瘩”
帐篷里,民警韩奇的调解已进行到第6个小时:牧民爱加刀知的草场被邻家车辆轧出深沟,两家恩怨爆发。
“轧坏的不仅是牧草,更是牧人的命根子。”韩奇摊开发黄的《草场权属图》,追溯十年前的放牧轨迹,据理力争。
当夕阳染红天边时,两双布满老茧的手终于紧握在一起。
草原上,邻里间的草场界限、牲畜越界等摩擦偶有发生。上坪派出所的民警们深知,这些看似细小的“疙瘩”,若不及早解开,可能成为草原和谐的裂痕。
一次,牧民努卡东主和邻户因边界问题争执不下。民警们闻讯赶到后,顶着正午烈日,蹲在草场边界线上,仔细比对旧日界桩痕迹,耐心倾听双方诉求。
张旭凭借多年经验,巧妙地将心比心,用藏谚劝解:“独柴难暖帐房,邻互助才能抗白灾。”最终,在入情入理的分析和劝说下,双方握手言和。
努卡东主感慨:“民警同志的话像清泉,浇灭了我们心里的火气,道理讲得透亮。”
近年来,上坪派出所坚持矛盾纠纷源头防范、就近调解、一线化解,在一桩桩案件调解过程中,不断提升牧民幸福感和满意度。
为做到“应调尽调”,上坪派出所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调动包村干部、村组两级自治组织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力争实现防患于未然、化解于萌芽、稳控在当地。
同时,上坪派出所坚持回访到位,对调处的矛盾纠纷进行回访,及时了解当事人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切实提高调解实效、巩固调解成果。今年以来,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8起。
枝叶关情 甘为“贴心人”
草原深处,警力跟着牧民走,警务跟着牧场转,派出所民警更是牧民离不开的“贴心人”。
前不久,傍晚时分,牧民旦知刀杰的孩子放羊未归,暮色渐沉,乌云压顶,焦急万分的旦知刀杰拨通了派出所的电话。
张旭立刻召集民辅警,打着手电筒,顶着呼啸的风,在广袤草场展开地毯式搜寻,手电的光束在无垠的黑暗中显得微弱,但搜寻的脚步却坚定急促。
8个多小时过去,当张旭在一处低洼避风的草窝里发现蜷缩的孩子后,立刻脱下外衣裹住孩子,小心抱起。看着民警们为孩子披上自己的衣服,安全送回,旦知刀杰紧握民警的手,声音哽咽:“有你们在,这心里啊,就像石头落了地!”
一直以来,上坪派出所积极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深入牧民当中,主动开展防范知识宣传和法治教育宣传工作,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千方百计为民办实事,辖区牧民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杨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