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观影人次突破1658万,影院黄金时段满座——
“今天的南京,就是电影最好的彩蛋”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鲁舒婷 杜莹
电影《南京照相馆》自上映以来,票房口碑一路走高。截至记者发稿,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南京照相馆》观影人次突破1658万,票房超6亿元。截至7月29日17时,南京市累计票房超2220万元,全国城市排行第二,影片在南京院线的排片占比达到42.7%,位居榜首。
观众满意度88.5分,为年内最高
1937年12月,南京城沦陷,藏身于吉祥照相馆的7名普通百姓组成生死搭档,试图将揭露日军罪行的底片传送出去,用生命守护历史真相与山河尊严。江苏出品的《南京照相馆》,以独特的视角再现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对于不少观众而言,《南京照相馆》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一次对民族记忆的庄严唤醒。
“勇气与传承,是这部影片最让我共情的地方。”“二刷”电影的市民程涵对记者表示,历史不能仅存于教科书中,应该活在民族的集体意识中,《南京照相馆》正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历史点燃当下,让情感连接过去与现在。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电影《南京照相馆》通过独特影像语言和克制艺术表达唤醒民族记忆,获得观众满意度88.5分,截至目前,为2025年年度调查最高分,居历史第六位。
作为业界最权威的调查报告,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是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艺恩进行,是独立票房、售票平台和社交网络之外的电影综合评价体系。
调查显示,《南京照相馆》获得不同类型观众的一致好评,其中,专业观众满意度居历史第二高位,演员表演、思想深刻性等多项细分指标均为年内最高分。
黄金时段满座,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守护者
晚上9时许,结束一天工作的马雯倩走进影院,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那段刻骨铭心的家族记忆被光影重现,令她几度潸然泪下。
马雯倩的曾祖母马秀英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1937年寒冬,日军攻陷南京后,马秀英与母亲在逃往安全区的路上,目睹了路边遍布尸体的惨状。她的兄长马广洪因轻信日军发放“良民证”的谎言,被抓走后不幸遇害。
“我感到非常揪心和愤恨。”马雯倩眼眶泛红,“看了电影,让我回想起祖奶奶在世时描述的惨象——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那一刻,历史仿佛在我眼前重现,眼泪止不住地落下。”
身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她在沉重之余也感到欣慰,影片以这样的形式将那段历史更直观地展现出来,告诉每一名观众:守护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不仅仅是传承人的责任,更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行动。
记者从德基广场新街口影城获悉,由于观众观影热情高涨,目前影院已经增加排片占比,日均场次多达20场。“观众口碑很好,上座率也表现不错,黄金时间段的场次基本满座。观众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稚气未脱的孩子。”新街口影城市场经理周萌说。
一名观众看完电影后留言表示,自己的外祖父、外祖母就曾居住在影片中贡院街的位置,看完这部电影,就好像他陪着自己的亲人度过了那场人间浩劫。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这是无数观众看完《南京照相馆》后的共同心声。
触摸历史脉搏,感受“虎踞龙盘今胜昔”
《南京照相馆》的感染力不仅停留于大银幕上。连日来,不少观众看完电影后,去影片中提到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感受“虎踞龙盘今胜昔”。
在中华门城墙,游客李陈傲一家带着一叠黑白照片去参观,“这些都是历史照片,站在同样的地点,看着手上的照片和眼前的景象,就能更好地感受城市发展带来的万千变化。”
除了近距离触摸历史的脉搏,还有不少观众在观影后带着孩子、手捧菊花专程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
记者看到,不少观众在展示着“京字第一号证据”扫描件的展柜前驻足沉思,纪念馆的紫金草志愿者详细讲述当年罗瑾、吴旋两名青年如何拼死接力守护这本相册的动人故事,孩子们仰着头认真倾听,成年人神情凝重。
一名叫程欣的学生在史实展尾厅的留言簿中写道:“请先辈们放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过往的历史永不会被遗忘。”
观众李宸说:“看完《南京照相馆》又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更加真切感受到电影其实是有彩蛋的。最好的彩蛋便是——今日中国,万家灯火;今天的生活,和平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