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三明市火箭救援队参加全省首次区域联合野战军供保障暨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应急救援演练。
经过长时间搜寻,将乐县火箭救援队成功解救一名走失老人。
三明市火箭救援队参加2025三明·闯世界绳索与水域救援技术交流赛。
在将乐县古镛镇日照东门广场,火箭救援队队员为五马山少年护卫队的小朋友讲解应急救援知识。
三明市火箭救援队参加2024三明·闯世界绳索救援技术交流赛。(资料图片)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核心提示
在闽西北的崇山峻岭间,活跃着一支身着浅灰色制服、主要由退役军人组成的公益救援队伍——三明市火箭救援队,他们以“火箭”般的速度响应着每一次群众求助。
他们不是现役军人,却保持着军人的速度与血性——这就是退役军人公益救援队,用永不退役的忠诚,筑起了守护生命的第二道长城。
自2020年以来,“有急事,找‘火箭’!”的朴素口号,从将乐县的街巷蔓延至三明全域。如今,这支公益救援队伍从最初将乐县城的8人小队,扩展到覆盖三明全域、拥有千余名队员的坚实力量。经过近5年的发展,“福建省火箭退役军人先锋队”“火箭救援防灾减灾社工服务中心”……志愿服务队与救援队一道,“火箭”品牌已形成“救助+救援”的完整闭环。那么,“火箭”是如何“腾空”,又将“飞”往何处?近日,记者走进三明这支公益服务队伍,探访其背后的感人故事。
“火箭”初现:灾难中挺身而出
“快点,手脚再利索点,早到一点儿就能多救几个人!”
“大爷您慢点,不用再送啦,您的心意我们都收到啦!”
……
2024年6月,龙岩市出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严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三明市火箭救援队响应号召,立刻清点装备前往支援。驰援的紧迫与送别的不舍,成为总队长洪霞与20余名队员此行的难忘经历。
在与洪霞的对话中,记者得知要了解“火箭”的出现,时间得回拨到2008年。
一场大地震撕裂中国的西南角,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火速驰援灾区,在浙江经营游乐场的洪霞正在其中。
断壁残垣间,更令人揪心的是救援现场。“当时的装备不足,不少队员只能用手刨、用肩扛。救援技巧也生疏,容易造成二次伤害。”洪霞回忆道。
这场天灾成为中国应急救援服务的现场课。力量单薄的民间志愿者深感专业组织的必要性,“加入或创办专业救援组织”的种子在许多人心中萌芽。
2018年,洪霞返回家乡将乐县。攀谈中,亲友时常提及上山采菇走失的老人、游玩迷路的儿童。“山区地形复杂,救援不能光靠官方。”凭借此前的救援经验与人脉,她集结了7名志同道合的伙伴。2020年9月,一支名为“火箭”的救援队在山城诞生。
“时间就是生命,队员要像火箭一样抵达现场。”洪霞解释队名。初创的8人中,5名是退役军人,他们过硬的军事素养、纪律性和执行力,让救援高效迅捷。
为了让更多群众了解“火箭”,洪霞与伙伴开设短视频账号,记录救援过程、分享自救知识。看着昔日战友奔走于服务群众的第一线,许多老兵也纷纷加入进来,队伍不断扩大。
可救援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起初,老百姓不相信还有纯公益性质的救援队,说我们在作秀,执行水域任务时,甚至被叫作‘捞尸队’。”看着五大三粗的队员偷偷抹泪,洪霞感到心酸,内心却更加坚定,“用行动回答!”随着任务推进,许多乡亲从旁观者变为受助者,队员的真心付出最终换来群众的认可,“火箭”的名头也越发响亮。
愈发闪亮的招牌也赢得了政府部门的肯定。2021年,将乐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主动担任火箭救援队的主管单位,并将参观火箭救援队作为当地退役士兵的“思政第一站”。
政策支持接踵而至:2022年12月,福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出台实施意见,加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工作,打造“八闽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品牌;2023年6月,三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总结提升将乐县火箭救援队经验,并向全市推广;7月,注册成立“三明市退役军人火箭社会服务中心”,同时成立“三明市火箭救援队”;9月,全市11个县(市、区)分队全数成立,千余名队员中,退役军人占比超过80%。
磨砺成锋:训练中铸就精兵
7月盛夏,骄阳似火。位于三明市沙县区的三明市火箭救援总队综合训练基地内,队员身着灰色训练服,头戴白色安全帽,双手紧握绳扣,双脚稳稳地蹬住墙面,正专注地进行绳索攀爬训练,动作娴熟而谨慎。
“现在进行的是绳索救援技术训练,前期刚完成水域救援的训练科目,后期还将开展地震应急训练,7月被称为‘训练魔鬼月’。”洪霞说,总队按月组织应季主题训练,全面提升多场景救援能力。
“分队每周还会根据地域特点,各自开展自主训练。”将乐县火箭救援队白莲救助站站长黄建平说,“练为战,不为看。只有锻炼好本领,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作为一名退伍老兵,黄建平始终把乡亲放在心上。从2021年担任大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起,他忙着为村里拉项目、促振兴。同年3月,一次救援行动让他认识了火箭救援队,主动成为其中一员。
“在部队锤炼出一股‘说干就干、绝不拖拉’的劲头,早就成了习惯。”黄建平语气坚定。火箭救援队扎根基层的网络,使得一旦出现紧急状况,队员总能第一时间前往进行处理。
2024年7月,将乐县火箭救援队接到一通来自漠源乡村民的求助电话,称自家老人为了贴补家用,凌晨时分上山采红菇,迟迟未归。问清山林的大致方位后,救援队员迅速出发前往搜寻。
在山林间来回穿梭,遇见风险的不仅是迷路的采菇人。“走失老人没有携带手机等装备,我们只能采取‘盲搜’方法,分组对山林采取地毯式搜寻。”洪霞说,救援中,即使装备穿戴齐全,还是有一名队员被毒蜂蜇伤,脖颈即刻肿大、无法呼吸。在场队员迅速分工,一部分将伤者迅速送往县医院进行抢救,其余队员继续抓紧搜救走失老人。
山林广阔,搜救犬、热成像仪的作用受到限制,队员们只能凭借自身努力,一寸寸向前搜寻。“我们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救援队员,更是退役军人,我们往前冲一些,村民获救的可能性就会多一分。”质朴的誓言掷地有声。这种刻在骨子里的责任感和高效协作,是军旅经历带给这支队伍最宝贵的财富。经过6个多小时的地毯式搜救,终于在一处山壁下发现采菇的老人。
为了从源头上减少风险,救援队也积极采取行动。“在临近红菇采收季节之时,我们会加强绳索救援、搜救犬识别等方面训练,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洪霞说,同时通过走村入户、在社交平台发布警示提醒视频等方式,劝阻老人不要单独进山。队员们的不懈努力,换来了乡亲的认可与支持,救援采菇人的比例有所降低。
对于“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明溪县火箭救援队队长谌根深而言,“不抛弃、不放弃”是他始终坚守的信念。
2024年建军节当晚,谌根深正和几名战友聚会庆祝,一通求救电话打破了轻松的氛围:“我家老太太在山里走失一下午了,拜托你们救救她!”
彼时山中刚下过雨,道路泥泞,随时可能发生滑坡危险。谌根深立刻带领5名队员携带专业设备前往救援。山地道路复杂,队员的手脚被荆棘划破,体力也在地毯式搜寻中不断消耗,却没有一人退缩。“我们多坚持一会儿,老人生存的希望便多一分!”
历经近2个小时的高强度搜寻,队伍终于在隐蔽的山坳发现昏迷老人。队员当即背起老人,急行2公里的湿滑山路送医,使其转危为安。这场与生命赛跑的救援,成为谌根深与队员最难忘的“八一”记忆。
随着各地区救援队的发展壮大,提升跨区域协同作战能力,成为火箭救援队面临的新课题。“三明救援1小时反应圈”的模式应运而生。
“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县域联动’,通过接力救援与联合救援,确保对各类紧急情况实现1小时快速响应与处置。”洪霞介绍道,当单支队伍力量不足时,可即时调动相邻县域资源协同作战。这不仅大幅提升了救援效率,更在实战中锤炼了全市队伍的默契,为应对大型险情积累宝贵经验。
“协同作战让资源调配更科学,队员得以保持最佳状态,更锻造了队伍间深厚的信任纽带,这是我们在关键时刻能拧成一股绳、发挥最强战斗力的根基。”洪霞说。
偕行共援:救援社工并肩行
在将乐县火箭救援队办公楼层的墙面上,9块金色牌匾展示着队伍的多元身份:“福建省火箭退役军人先锋队”“将乐县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洪霞总会着重介绍其中一块——“火箭救援防灾减灾社工服务中心”。
社工服务中心的成立,起源于一个队员未能阻止的悲剧。
2020年12月,将乐县金华大桥突发险情,县火箭救援队迅速出动,从湍急的水流中救起轻生女孩。正当众人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救援时,次日却传来令人痛心的消息:女孩再次跳楼,双腿粉碎性骨折。
原来,女孩父母离异后各自组建新家庭,却未给予其足够关爱,无人帮助陷入迷茫的女孩解开心结,令她最终寻了短见。
“我们究竟是完成了救援,还是只是推迟了悲剧?”洪霞说,队员们一同经过深刻反思认识到,解决一时的危机远远不够,重要的是给予长效的援助,“要用生命影响生命”——2021年1月,将乐县火箭救援防灾减灾社工服务中心正式成立。
火箭社工项目负责人伍玉琴的志愿之路,始于军嫂生活的耳濡目染。身为退伍老兵的丈夫每次救援归来,总与她分享与危险擦肩的瞬间、队友间无言的默契。丈夫和战友们骨子里“为民冲锋”的惯性,推动她穿上火箭社工的马甲,在志愿道路上接力守护青山绿水间的乡亲。
经过4年发展,将乐县火箭社工团队目前拥有专业社工9人,参与服务志愿者900余人。9名专业社工均持初级社工证,多人考取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资格证书,为“一老、一小、一兵”提供专业服务打下基础。
在将乐县各乡镇的街头巷尾,火箭社工的活跃身影随处可见。他们为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免费发放“黄手环”,手环上的二维码记录着亲人及救援队的联系方式,为老人行踪系上“安全绳”;用心呵护孤独症儿童,既努力叩开孩子的心扉,也有效缓解其家庭的重压;精心组建“五马山少年护卫队”,特别吸纳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加入,通过红色教育、志愿服务等丰富形式,为孩子架起通往社会的桥梁;对身处困境的退役军人及时伸出援手,以司法救助、困难帮扶等多元举措,切实解决老兵难题,让奉献者不再“流血又流泪”……
“每次组织志愿活动前,我总会在朋友圈发布相关信息,希望参加活动、尽一份力的回复消息铃声此起彼伏。”眼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队伍,伍玉琴十分欣慰。2023年6月,将乐县火箭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入选国家级退役军人关爱青少年志愿服务队;同年7月,三明市火箭社会服务中心成立,志愿服务“火箭”品牌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志愿服务队与救援队一起,形成‘救+援’的完整闭环。”洪霞说,希望通过队伍的努力,提高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让更多人感受到志愿服务的温暖和力量。
携手并进:多方共筑安全网
如今闽西北的山城里,一句“有急事,找火箭!”的朴素口号,正从将乐县的街巷蔓延至三明全域。当便利店店主追着队员送来解暑饮料,当社区主任的手机里存着救援队长的紧急号码,这抹穿梭于险情间的“红军灰”,已筑成一道令百姓心安的“防火墙”。
三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四级调研员谢先辉表示,过去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存在自发零散、服务单一问题,“退役军人”的群体优势和专业特质未能充分显现。以“将乐经验”组建的三明市火箭救援队改变了这一局面:队伍更加规范多元,队员经集中培训考核持证上岗,救援能力显著提升。眼下,一个“县县有队伍、事事有响应、天天有行动”的区域性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赢得社会广泛认可。
然而,公益热情能否持久,始终是悬在许多社会救援力量头顶的问号。目前,火箭救援队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捐赠以及队员自筹三个部分,且队员自筹占比超八成。
“购买个人救援装备、考取专业资格的费用,目前还负担得起。”救援队员周文清退役后成了一名广告安装工,说到开销,这位五大三粗的汉子憨厚地挠了挠头。
可当记者问起如何协调本职工作与救援行动时,他的眼神陡然变得坚毅起来:“广告牌能等,人命不能等!我曾是一名军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句话在部队里天天喊,早已铭刻心间,只要群众在危急关头需要我,我一定会冲锋在前,绝不推辞。”
“火箭”并非孤军奋战。三明市政府调拨三明南站黄金商铺,沙县区武装部腾出沿街店面,尤溪、清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承担队员保险——各地以“定制化”方案为救援队扎牢根基。建宁县财政挤出了3万元开办经费,沙县区募集到16万元社会捐款……当“红军灰”的担当在群山间冲锋,坚实的“后方护航”正同步就位。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动员吸纳更多退役军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把参与志愿服务纳入退役军人的就业创业培训和乡村振兴骨干培训课程,为他们学习救援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搭建平台。同时积极联动财政、公安、应急等部门,在资金支持、救援装备、专业人才培训和救援资质认证等方面提供服务保障,更好地发挥退役军人优势,为社会贡献力量。”谢先辉表示。
下一篇:泰柬两国军区指挥官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