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冯素弗,北燕太祖天王冯跋之弟。图为冯素弗墓广场,远处的张海艳(左)和北票博物馆考古队队长李振军在研究广场保护问题。 鸭形玻璃注本报记者 郭平 文并摄
核心提示
2006年,位于朝阳北票的冯素弗墓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实,这一有确切人物、纪年的考古发现一经公布便引起轰动,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本报多年来一直在跟踪报道。尤其是2013年,“北燕南渡”史事报道后,3000余公里外的岭南冯姓一族来北票祭祖、考察。从此,广东高州市与我省北票市结成千年友好城市,共谋发展。
壹 婆媳接力守护古墓三十余载
张海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冯素弗墓的看护员。出了家门,她跨上电动摩托车轻盈地两个右转弯,快速通过一座小桥,便来到了冯素弗墓保护区。
停好摩托车,张海艳习惯性地四处打量,随手拾起垃圾,拎在手里。她沿着小广场的边缘走,顺手又拔下几棵冒头的草。忙完手里的活儿,她抬头望向东边的那片树林,树林深处就是她的家。她说:“夏天不行,树叶太密,如果是冬天的话,站在我家院子里就能看到这里。”
在北票市西官营镇梁丈子村馒头沟组,人们都知道,张海艳一家人看护冯素弗墓有些年头了,最早担起这份责任的是张海艳的婆婆宋秀彩。“那时这里还不是国保单位,也没有文保志愿者的说法,婆婆纯是义务的。”张海艳说,墓地所在的位置是自己家的承包地,婆婆在看地的同时也看护了古墓。
那个时候,看护较难,常有人在夜里来“挖地”。“他们把我家那块地挖得左一个坑,右一个洞,庄稼都死了,不看不行。”张海艳说。
盗墓贼带着洛阳铲和手电在那里探墓。“在我家院子里向西看,大黑天的,只要地里有光亮,那一定是有人在‘挖地’,我们就立马赶过来。那地让他们整得到处都是铲子扎出来的洞,我们就立即向上面报告。”张海燕边比画边说,婆婆去世后,儿子王凤义主动接过看护的责任,“如今,家里日子越来越好了,安上了监控,‘挖地’的就再也没来过。”
她家的电视机整天开着,设置了多屏幕,显示着十多个摄像头的实时监控画面,其中的第五号摄像头可以监视到冯素弗墓保护区。
王凤义几年前去世,于是这份看护的责任又落到了张海艳的肩头。她说:“现在这里保护得越来越好,基本见不到不怀好意的人了。”
就这样,在一家人的守护下,冯素弗墓自1965年发现后,就再也没有被破坏过。
当地人回忆,冯素弗墓的发现很偶然。这片坡被水冲出几条小冲沟,当地人称为“鸡爪沟”,古墓所在地是较为平坦的漫坡地,修了几级梯田。1965年,村民在耕作时,偶然在冲沟边上发现了一块石板,揭开后发现了冯素弗墓。
北票博物馆展出了一张冯素弗墓的航拍图,摄于1998年,是秋收之后的农田景象。那时,古墓的鸡爪沟东部边沿有一道挡水墙,那是发现古墓后,有关部门采取的简易保护措施。
事实上,从冯素弗墓发现之日起,保护工作一直在持续加强,最初是在完成考古发掘后原样回填保护。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个古墓的确切位置没有对外公布,只有为数不多的当地人能够知道一二。
冯素弗,北燕太祖天王冯跋之弟,卒于太平七年(415年)。史料载:“跋之伟业,素弗所建也。及为宰相,谦虚恭慎,非礼不动。”
2006年,冯素弗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票博物馆馆长白梅介绍,2017年,北票市争取到580万元的冯素弗墓保护资金,对古墓所在区域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共砌筑了4道防洪墙,总长达800米;回填了1000立方米土方,将那条“鸡爪沟”填平压实,还砌筑了200米护坡。此外,在墓区北侧也就是上游来水方向新修了400米挡土墙,下面修建了500米排水沟,排除墓区北侧的水冲隐患。为便于人们参观,他们还在墓地东侧的溪流上修建了一座长25.6米、宽7.5米的桥梁。
冯素弗墓所在坡冈下的小广场曾是张海艳家的承包地。看着参观者逐年增多,她很开心:“这儿要是建成风景区,我可就借劲儿了。”
贰 本报报道引来高州冯姓后人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天鹅来北票越冬,为这座曾经以煤炭资源闻名的城市赢得了“天鹅之城”的美名。越冬天鹅选择这里为家,还有一段故事。
北票的大凌河畔过去时有天鹅来此越冬,但是数量不多。2016年,北票市南八家子乡红村村民王朝晖和丈夫李海峰发现有一只天鹅被渔线缠身,就下水摘掉渔线,并把天鹅抱到家里细心治伤。天鹅是成双成对的,对爱情忠贞,另一只天鹅一直没有离开天鹅湾,期盼着它的天鹅伴侣好起来。后来,李海峰夫妻把治好伤的天鹅放回了河湾,这对天鹅那年就在这里过冬了。第二年,天鹅增加到6只,是这对天鹅和它们的孩子。夫妻二人不会养天鹅,以为跟养家里的大鹅差不多,就把玉米粒放到岸边给天鹅喂食。第二天一看,天鹅把玉米粒吃了,他们特别高兴。从此,二人经常给天鹅喂食,而天鹅也放下戒心,和李海峰夫妇逐渐成了好朋友。从这一年起,红村的天鹅越来越多,现在每年有500多只天鹅在此越冬,李海峰夫妇把红村天鹅越冬地称为“天鹅湾”,北票的“天鹅之城”声名逐渐响亮。
“如果说这些来自南方的天鹅留在北票是为报恩,那么,广东冯姓后人来北票则是为了寻根。”白梅说。
时间回到公元436年,偏居辽西一隅之地的北燕被北魏所灭。亡国之际,北燕王室300余人在北燕昭成帝冯弘第四子冯业的统领下,由辽南登船渡海投奔南方的刘宋王朝,并被封官粤西。当时的粤西是百越杂处的荒蛮之地,各部落彼此攻杀,主官几乎形同虚设。到了冯业的孙子冯融时,为了获取当地俚族头领的支持,令朝廷政令通行,冯融决定与当地的冼氏集团联姻,其子高凉太守冯宝娶俚人首领的女儿冼英为妻。就这样,势单力孤的北燕王室与闻名岭南的冼氏家族形成强大的政治联盟,开创了汉俚民族发展的里程碑。
冯宝与冼夫人联姻后,积极推行汉文化,使高凉地区的社会风气大为改变。过去那种“好相攻击”“侵掠旁郡”的野蛮恶习逐渐消失,代之以“乐樵苏而不罹锋镝”的安定局面。冼英因功勋卓著,被隋文帝封为“谯国夫人”,冯宝早逝,被追封为“谯国公”。冼夫人在岭南地区享有崇高威望,被当地民众推崇为“岭南圣母”,影响深远,直至今天。
本报持续多次报道冯素弗墓的考古研究成果和“北燕南渡”这段历史,促动了广东高州与北票的人文交流。
12年来,越来越多的北票人知道了北燕冯氏南渡与冼氏联姻的故事,也有越来越多的广东冯氏与冼氏后人来北票寻根祭祖。北票博物馆前广场现已改名为“三燕广场”,广场南侧,冯宝与冼夫人石雕像并肩而立,面向东方,注视着故土。
如今,北票与高州已经结成千年友好城市,自2018年起,两个城市连续举行文化和经贸交流活动。今年6月10日,北票市冯宝冼夫人文化促进会正式成立,以血脉为纽带,以“北燕南渡”故事为基础,南北相距3000余公里的高州与北票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叁 村民献上“发展大计”
在北票市西官营镇,各村的庄稼地彼此挨着。按行政管理划分,冯素弗墓所在地归梁丈子村管理,但当初却是西官营村的农田,这块地与田埂下边的张海艳家的承包田紧挨着,所以考古报告里将古墓所在地记为西官营子村。
今年74岁的王树生经历过冯素弗墓发现的全过程。他说:“那时候我才20来岁,记得很清楚,从墓里取出来的物品摆在公社院里,有一大排。”古墓所在的山,他们过去叫姜家山,后来因为大将军冯素弗改名将军山。对于老人的说法,村民立即七嘴八舌争论起来,也有说那座山本来就叫将军山,后来以讹传讹叫成了姜家山。
今年67岁的王凤军参加了1998年冯素弗墓的复查。他骄傲地说:“我进去过,其他东西看不到了,可以看到里面的壁画,跟博物馆里展出的一样。”那是在石壁上抹上一层白灰样的涂层,然后在其上面画有身着二梁冠的人物形象。
当然,人们最关注的还是古墓中的出土文物,如显示墓主人身份的“范阳公章”“辽西公章”“车骑大将军章”“大司马章”等印章,显示民族特征的步摇金冠,还有闻名于世的鎏金木芯马镫、鸭形玻璃注。
那么,这里能不能在旅游方面拓展思路?被采访者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我们感觉现在变成景区,规模有点小,故事肯定是有,总得让客人来看到点啥吧?”张海艳说。
王凤军说:“那条路还不太行,虽是柏油路,就是太窄了。另外,客人来多了恐怕接待不下。”
王树生说:“应该立个塑像,让客人一眼就看到北燕的具体样子。”
梁丈子村党支部书记姚海瑞说:“我觉得还应该修个大广场,我们北票有个素弗广场,可惜离这里有点远。”
…………
去年,白梅抱着试验的想法,引进了辽宁省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鸭形玻璃注冰箱贴。这种文创一经推出,迅速销售一空。这个尝试虽然没有带来收入,却让她看到了历史文化当中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
人们的探索仿佛暗合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资料库
冯素弗墓
地址 朝阳北票市西官营镇梁丈子村
年代 南北朝时期(北燕)
文物 陶器、铜器、玻璃器、铁器、金器等500余件
价值 对于研究南北朝时期北燕的政治制度和墓 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发展林下经济促增收
下一篇:织密农村老人服务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