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关工委在如何提高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有形化”的教育路径。
以教育基地为依托
打造有形化教育阵地
整合资源,构建多元化教育基地体系。积极整合全市资源,构建起涵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在内的多元化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体系。先后协调资金460万元,对定陶区吕沟红色教育基地和东明县夏营党支部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帮助鲁西新区建成600多平米的杨湖红色故事馆和1200平米的红色基因传承馆等。这些基地通过展示革命历史文物、图片和场景复原,生动再现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基地吸引力。菏泽市关工委组织专家,对多家教育基地的展陈内容和设计进行审核把关,编撰通俗易懂红色小故事,使展览内容可听、可看、可感,打造沉浸式教育氛围。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推出“红色故事进校园”活动;市科技馆开展科普体验活动,设置机器人展示、虚拟现实体验等项目,让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加强基地管理,提升服务保障水平。为确保教育基地的正常运行和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对全市150多处各类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进行摸底调查,加强了管理和服务保障,明确了基地的职责和任务,规范了活动组织和开展流程。加大对教育基地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配备了专业的讲解员和辅导员,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的讲解和指导服务。
发挥“五老”优势
打造有形化教育队伍
壮大“五老”队伍,夯实思想教育人才基础。通过多渠道广泛动员“五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不断壮大“五老”宣传教育队伍。目前,全市“五老”已达5万余人,为青少年思想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根据“五老”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组建各类“五老”志愿服务团和“五老”宣讲团等,让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为青少年提供帮助和指导。
加强培训指导,提升“五老”工作能力。邀请专家学者为“五老”作专题报告,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青少年教育知识和关心下一代工作业务知识。同时,加强对“五老”的工作指导,通过举办经验交流座谈会、现场观摩会等形式,分享工作经验,探讨工作方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此外,还鼓励“五老”创新方式方法,就近就便开展形式多样的“小活动”,提高针对性。
搭建平台载体,拓展“五老”作用发挥空间。依托“五老”工作室、校外辅导站、社区关爱之家等阵地,组织“五老”开展常态化的思想教育、关爱帮扶、心理咨询等活动。在教育基地建立“五老”工作室,让“五老”常驻基地,开展教育活动。
创新教育活动形式
推动思想教育有形化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激发青少年思想共鸣。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激发青少年的思想共鸣。去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青少年党史学习月”等重要节点,开展“老少同声颂党恩、携手奋进新征程”“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等主题教育活动1050场次,通过举办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红色研学等形式,引导青少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激发爱国爱党情怀。
加强法治教育,培养青少年法治观念。深入开展第五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讲座、模拟法庭、法治文艺演出等形式,向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加强与司法部门、学校合作,建立法治教育长效机制。选派优秀法官、检察官、律师担任学校法治副校长,定期到学校开展法治教育活动。组织“五老”法治宣讲团深入社区、乡村,为青少年和家长宣传法律法规,解答法律疑问。
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联合菏泽日报社,组织10000多名小记者,开展志愿服务、劳动实践、科技创新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大手牵小手、共创文明城”活动,组织青少年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服务活动;联合市图书馆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联合研学基地,组织青少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实践,培养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精神。
上一篇:暑假 迷彩绿遇上少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