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文化中国行】
夕阳熔金,晚霞泼洒天际。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走马镇阳河村的文化广场上,57岁的周进清手持渔鼓筒,领着“一片红合唱团”排练新曲目。“打起渔鼓唱新歌,文明新风满山坡……”浑厚的鼓点和欢快的唱腔,飘向远处的油绿稻田。
“师傅说花鼓灯不只是唱古今,更是传道理。”周进清说。
田埂上、晒谷场边,周进清现编现唱,把板正的条文变成鲜活的方言,村民们听得入迷,政策也跟着入了心。
“走马渔鼓、花鼓灯的魂,在于跟家长里短贴得近。”成年后,周进清一边种庄稼,一边琢磨着让老手艺“活”起来。
2019年,周进清拉着妻子在阳河村组建花鼓灯队,自己掏腰包租场地、买服装、请乐队。“起步时难啊,有人说‘都什么年代了,还唱这个?’”但他认准了。
之后的时间里,周进清一心扑在创作新曲目、精进技艺上。2022年和2024年,他先后成为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走马渔鼓、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花鼓灯的县级传承人。
2024年重阳节,他编的《乡村振兴渔鼓调》在镇上演出。78岁的观众周松山拍着大腿笑:“嘿哟!硬是冇想到,我们村里这些事儿,能被渔鼓唱得这么带劲!”
周进清的非遗传承“新篇”始于2024年4月。去菜场买菜时,他经常看到十几个老人在街头凉亭里唱渔鼓,风一吹就裹紧棉袄。
“都是留守老人,儿女不在身边,唱渔鼓是他们为数不多的乐子。”他鼻子发酸,当即决定把自家餐饮店的二楼腾出来,免费给老人们当排练室。
“起初就十来个人,我教他们唱老歌、打花鼓,有人还特地揣着钱来,以为要收费。”周进清笑着说。73岁的陈菊香是最早加入的,如今每天雷打不动来排练:“周老师一分钱不收,还管茶水,在这里唱歌比在家闷着强百倍!”
队伍渐渐壮大到70多人,周进清给他们取名“一片红合唱团”,之后还依托合唱团成立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每逢春节、国庆,大家在集镇演出。
“婚丧嫁娶莫铺张,省下银钱养爹娘”“儿女回家常看看,多教父母防诈骗”“你图他的高利息,他图你的血汗钱”……这些带着土味的唱词,配上熟悉的老腔调,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顺口溜”。服务队走街串户表演时,总有村民追着问:“下周还来不?想听你们唱唱村里的好人好事!”
如今,“一片红”的队伍已超过400人。“现在年轻人、老年人都喜欢耍手机、看视频,我们打算和年轻人一起拍渔鼓剧短视频,让文明新风触手可及。”周进清说。
(本报记者 王建宏 张锐)
上一篇:“西游”新解还是熟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