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军魂,永不褪色;铮铮铁骨,续写荣光。从保家卫国的忠诚卫士,到建功新时代的奋斗先锋,退役军人以不变的赤诚与担当,在不同岗位勇担重责。为此,本报推出今年被评为“全省优秀退役军人”的先进典型风采展。他们的故事,是对军人精神最炽热的传承,更是引领我们劈波斩浪、勇毅前行的磅礴伟力。
格来求松:三江源头的“绿色卫士”
在玉树,退役军人格来求松带领的“三江卫士”志愿服务队已成为生态保护的标杆。
2010年,格来求松怀揣报国理想入伍,在武警青海总队海西州支队服役。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他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教官”。两年的军旅生涯,坚定了格来求松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信念。
退役后,格来求松在玉树市民政局双拥优抚岗位坚守6年。2019年,玉树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后,他主动请缨,投身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高效完成信息采集、光荣牌悬挂等基础工作。同年,玉树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挂牌。面对工作任务重、人员紧缺的困境,格来求松积极克服困难,主动担当作为,率先在全州组建起由退役军人组成的“三江卫士”志愿服务队,并担任队长。
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格来求松带领队员深入街巷、河道,年均开展巡护20余次,清理垃圾15吨,为扮靓“高原明珠”、助力玉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军营里的“优秀士兵”,到地方上的“三江卫士”,格来求松始终初心如磐。他跨越不同岗位,用不变的军人本色续写奉献篇章,生动诠释了“退役军人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建设者,更是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的深刻内涵。
河生泉:退役军人的多战场冲锋
在乡村振兴一线,退役军人河生泉用30年时间完成了从“军事尖兵”到“基建先锋”,再到“扶贫闯将”的转型,书写了精彩的人生篇章。
1996年河生泉投身军旅,退役后,扎根交通建设一线,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交通局任职。他主管的57个建设项目实现100%竣工。后来,河生泉又转战海南州农村公路建设主战场,严把171个项目质量关,铺就牧民脚下的“幸福路”。
2018年,河生泉迎来新使命,连续两届担任省水利厅驻西宁市湟中区阴坡村第一书记。扎根乡村,河生泉以水利精神强班子、聚民心,将后进村带成先进村,村两委连续六年考核名列前茅。他精准发力,争取落实项目资金2008万元,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动脱贫户劳务和产业收入占比高达82%,实现“两条腿”稳步增收。
无论岗位如何转变,河生泉始终坚持实干,以奋斗诠释退役军人的奉献与担当。
靳亚东:两代军人的忠诚接力
在果洛州玛多县,退役军人靳亚东扎根16年。从抗震救灾的钢铁战士蝶变为守护高原的忠诚卫士,在他身后,是两代人的接力传承。
2008年汶川地震时,19岁的靳亚东放弃报考军校的机会,随部队奔赴受灾一线,第一时间打通了入川道路。2010年玉树发生地震,刚退役的靳亚东凭借救援经验再次前往一线,参与抢险。
进入果洛公安系统后,靳亚东将军人作风融入警务工作。2019年春节,他带队在风雪中连夜奋战48个小时,打通玉树救灾物资通道。2021年玛多发生7.4级地震,靳亚东第一时间赶到学校疏散人群,引导师生转移,维持现场秩序。担任玛多县黄河乡纪委书记期间,他将部队作风带入纪检监察工作,筑牢基层廉政防线。
靳亚东的父亲靳映川也是一名退役老兵。父亲的言传身教使军人品格融入靳亚东的生命。这是一个老兵家庭的故事,也是千万退役军人的缩影。脱下军装,他们依然冲锋在人民需要的地方,持续发光发热。
李焱:青海新闻战线上的冲锋者
在海拔4000米的可可西里、玉树震后重建的板房区、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等现场,总能看到一个扛着摄像机的身影——退役军人李焱。20多年来,他始终把青海声音传播得更广更远。
2010年玉树发生7.1级地震,在3年重建报道中,李焱十几次驻扎当地,坚守灾区重建现场220天,用180余篇报道构成了玉树涅槃的影像史。2017年,可可西里申请世界自然遗产进入关键期,李焱在10天内4次往返北京办理申根签证,历经约30个小时的飞机辗转,到达波兰克拉科夫市。当“可可西里申遗成功”的画面从他的镜头传出,世界第一时间“听”到了“青海声音”。
2022年门源地震时,李焱带着团队冒雪挺进灾区。在-20℃的深夜,他与同事展开震区现场报道,确保第一时间播发新闻画面。如今,李焱依旧奔波在新闻前线,用镜头讲述着新时代的青海故事。他说:“新闻永远在路上,军人的冲锋也永远在路上。”
李英芳:一位退役军人的科技报国路
扎根青海,情系高原。45岁的退役军人李英芳,将18年通信兵生涯淬炼的忠诚与技能,注入新的征程。
1999年,李英芳携笔从戎,在青海省军区从事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服役期间,李英芳先后被兰州军区表彰为网络对抗先进个人;参加兰州军区通信兵大比武,获得二等奖并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兰州军区政工网建管用先进个人。
2017年,为了照顾生病的老人和孩子,李英芳选择自主择业,创立了信息技术公司,主攻网络安全、软件研发和信息系统集成运维等领域。目前,她的公司已取得11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明专利已进入申报流程,企业荣获2024年青海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最让李英芳骄傲的是,企业参与了吴天一院士高原医学医教研传承平台项目。作为高原病防治板块技术负责人,李英芳带着团队将成果落地转化。
李英芳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多个领域贡献个人力量。她常说:“脱下军装,我依然是为人民服务的兵。”
上一篇:上半年西宁市GDP同比增长3%
下一篇:一位嘎查医生的30年坚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