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蔡冬梅
7月28日18时,暴雨橙色预警刺破黄昏——未来3小时,包头市东河区、昆都仑区、青山区、石拐区、九原区将遭遇50毫米以上的暴雨冲击。这已是当日第三道警报:11时的强对流蓝色预警刚揭开雷暴冰雹的序幕,17时30分的黄色预警又预告6小时内市区、土右旗、固阳县等广大区域将有强降雨。三色预警在7小时内次第亮起,如同擂响的战鼓,宣告这座刚经历多日暴雨洗礼的北方钢城,再次进入防汛考验时刻。
当橙色预警信号在指挥中心大屏闪烁,包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早已进入战时状态。气象云图与23个雨量站数据实时交织,水文监测信息在指挥链上疾速传导。这里汇聚着气象、水务、应急等十余部门精锐力量,无人机巡河影像与S224线水毁现场视频同步呈现,“该停则停、该封则封”的应急机制在数据洪流中淬炼成钢——每一条指令的生成,都是对50毫米暴雨的精准预判与出击。
在橙色预警覆盖的东河区,262名抢险队员迎着倾盆大雨疏通管网,装载机轰鸣着在低洼小区筑起沙袋防线;黄色预警笼罩的土右旗排洪渠畔,轴流泵正吞吐着积水,无人机巡河影像在指挥屏上勾勒出“人防+技防”的科技堤坝。而此刻的石拐区S224线,70名救援人员与5台装载机仍在暴雨中奋战——他们刚保障完110户村民安全,又迎来新一轮雨势的考验。从民警在昆区积水中推车救援,到九原区麻池镇新筑的防洪土坝,荧光绿与橙黄工装共同编织着生命守护网。从青山到九原,从东河到石拐,一张全域联动的防汛网络迅速织就。
当预警信号仍在夜空闪烁,防汛体系已全线激活: 青山区巡查队员的手电光束刺穿地下空间的黑暗,“雨前排查、雨中巡查”机制全时运转;铁路系统严格执行“扣慢停封”指令,客运大厅里退改签窗口灯火通明;稀土高新区资源环境局工作人员冒雨加固9处隐患点,抽水泵在农田沟渠旁严阵以待;固阳县银号镇应急装载机已加满燃油,随时准备为生命通道劈波斩浪。
三色预警是自然发出的战书,包头市的回应写在“每一道浸透雨水的脊梁上”。当气象台的警报声穿透夜空,指挥中心的灯火、民警肩头的反光、装载机铲斗的泥痕,共同熔铸成“人民至上”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