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特约撰稿人 韩浩月
姜文新片《你行!你上!》豆瓣开分6.7,成为他导演生涯最低分作品。随着更多观众加入打分,评价“两极分化”的说法渐弱,姜文新作的真实卖相逐渐浮出水面。姜文为什么会拍这样一部电影?如何评价《你行!你上!》在姜文作品序列中的位置?当下市场与年轻观众还能不能够接受姜文?这些话题都值得探究。
《你行!你上!》点映时,有关影片的隐喻说法一度成为宣传卖点。屋顶上的积水、一闪而过的雕像、对墙上照片的控诉、不见影的饺子和屡次出现的韭菜盒子等,都成为关注对象,但这些似乎与一个鸡娃成功案例并无必要联系。这些零碎的片段,已经无法像《让子弹飞》那样将隐喻贯穿为一个体系,反而有脱离主题“强行联想”的嫌疑。有说法称姜文电影向来“故事之外还有一个故事”,但《你行!你上!》熟能生巧般的隐喻使用,让另外的故事不再成立,同时影片对现实的过多借用,也冲淡了姜文一贯的理想与浪漫主义表达。
或是姜文也意识到了隐喻的崩裂,他以创作者身份强势介入作品当中。于是,一个父子故事(郎朗与郎国任)里,多了一个第三者——作为编剧与导演的姜文。擅长拍北京的姜文,在片中努力地说东北话,这制造了不小的观影障碍。对于姜文而言,他必须通过他的“北京叙事”,来掩盖对东北情感的理解不足。在隐喻体系崩塌后,他要站在一个创作废墟上,重新拥有对一个成长励志故事的解释权。他给故事里的郎朗留出了钢琴演奏时的主角位置,但更多时候,他通过“爹”这个身份,使这部电影看上去更像他的个人吐露。
《你行!你上!》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传记电影,但影片宣传自始至终对此只字不提,甚至刻意忽略了它的传记片特征。影片取材自真实人物,情节多来自现实状况,但被有意掩藏了。
影片中跳楼、吃药、扔玩具的郎朗,以及卖西瓜的“二叔”、投诉练琴扰民的邻居等,都真实发生或存在过。至于郎朗在多国参加比赛、轰动全场、赢得权威肯定的戏份,熟悉他的观众早已耳熟能详。若剥离姜文式的隐喻狂欢与荒诞表达,聚焦父子冲突内核,《你行!你上!》更接近一部中国式《爆裂鼓手》。然而,《你行!你上!》虽然在商业层面做了诸多妥协,但依然不肯往纯粹的商业片上靠拢,这导致影片出现了某种别扭的感觉。
该片是姜文作品中少见的当代叙事。姜文最擅长的故事时代背景当属近现代,当他用最擅长的手法来讲述一个当代故事,所造成的撕裂感是无法被快节奏与荒诞感、夸张性所弥补的。
不甚了解姜文,或者不习惯对其作品进行过多解读的观众,或能更多从《你行!你上!》中得到乐趣。毕竟,影片无论如何花哨,比如爱因斯坦吐舌头、郎朗赢得比赛后飞上天等,真正能让观感与片中人物对接上的还是音乐本身。影片最为精彩的华章,当属郎朗激情演奏的时刻,不同于《海上钢琴师》男主角1900的孤独,片中郎朗为了名利而比赛所制造的超燃时刻,一样令人感动。
很难用“失手”来形容《你行!你上!》,因为本片的主题与内容、风格与气质,都仍然是典型的姜文电影,这是他想要的结果,他“得手”了,并且愿意为之付出代价。他公开表示新片是他最好的电影:“在我的作品里,它是第一!比《让子弹飞》还要好!”这么说的时候,他好像忘记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等。他拿新片与《让子弹飞》对比,潜意识里还是将《让子弹飞》当成了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15年前,正是《让子弹飞》的成功,使他踏上了一条在作品里不停融入自我、凸显自我的不归路。
中国电影仍然需要姜文,他曾经证实过自己掌握不同类型与风格电影的能力。他需要如梦初醒般地观察自己这15年来究竟拍了什么,并慎重考虑自己是否愿意发生真正质的变化。重复多了,会给创作打上一个死结,而解开这个死结的唯一办法,就是成为自己的批判者,把自己当成一个新人来看待,把未来的作品当成未曾到达的秘境来对待。
(《一部被隐喻淹没的音乐传记片》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