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创始人
2025-07-30 01:52:15
0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今年上半年,成都市接待游客超1.6亿人次,同比增长4.8%;其中接待入境游客98.4万人次、同比增长51.5%,旅游总花费超2100亿元,同比增长5.9%,来凤凰山看球成为来成都的标配。

成都大运会后,运动场馆悄然完成从“赛事主场”到“文旅地标”的转身。众多流量明星演唱会接连在此定档、火热开唱。数据显示,2025年1月到6月,东安湖体育公园吸引观众44.2万人次,带动周边消费超16.6亿元,图为大运会开幕式现场。

2022年6月、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川视察,对四川文化和旅游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成都因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而始终保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指出,寄予成都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殷切期望。

让千年文脉与时代新韵同频共振,让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城市硬支撑,成都正加快推动“江山之雄、文物之盛”的资源优势、“万商之渊、千年商都”的品牌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以“以文化人”之本、“文化为魂”之根、“以文润城”之远见,巴山蜀水书写着文明传承的现代传奇,更让古老文明在创造性转化中绽放出时代华彩。

以文化人

厚植底蕴赓续城市文脉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是城市的重要文化印记。

“从东坡文化中,能够洞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三苏父子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道德情操以及家国情怀,彰显了中华民族应有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三苏祠博物馆副馆长黄建表示。

“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文翁石室作为世界上唯一连续办学两千余年未易址的地方官学,展现出蜀地活态的千年文化史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从苏东坡到杜甫,再到诸葛亮、杨雄、杨慎……历史文化谱系上的串珠成链,让巴蜀大地的千年文脉弦歌不辍。

武侯祠的松柏碑林、杜甫草堂的茅屋秋风、锦里古街的青瓦檐角,成都丰富的文化遗产,镌刻着天府之国的文明密码;蜀锦的经纬交织、漆艺的流光溢彩、银花丝的纤毫毕现,一项项非遗技艺更似流动的血液,让巴蜀文化的基因始终鲜活。

文化遗产见证中华文明,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作为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被评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成都人文底蕴深厚。千年历史积淀至今,孕育了成都精彩多元、兼容并蓄的文化灵魂。遗址遗存的传承创新,与精神文明的建设在成都取得显著成效,也让文化真正融入市民生活,成为滋养城市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的生动注脚。

2023年《成都市大遗址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建立“先考古、后出让”的前置制度,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无缝衔接”,走在全国前列。宝墩入选新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古蜀文明再添“国家级”名片。古籍保护领域成果突出,杜甫草堂博物馆建成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完成《太平广记》等500余册珍贵古籍修复,并构建文献数字阅览平台。城市阅读空间建设遍地开花,从滨江社区“拾光书屋”到毛边书局,“15分钟阅读圈”让书香浸润市民生活。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在今年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观众通过体验现场上新的AI非遗秀场、AI绘梦师等互动玩法,“试穿”融合蜀锦、蜀绣、剪纸、成都银花丝等非遗元素的虚拟时装,让指尖技艺转化为可触摸的数字体验;武侯祠景区内,游客通过数字人与“诸葛先生”对话,在虚实交互中触摸三国历史;都江堰依托“文旅+”引擎,将世界遗产转化为可参与的体验场景,让“三遗之城”的千年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从非遗技艺的数字化重生到文物IP的年轻化表达,成都正以创新为笔,书写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全新篇章。

文化为魂

打造文商旅体融合新生态

“我们要让大运场馆的热度持续下去。”今年6月,拥有西南地区最大剧场的东安湖大剧院正式投用,东安湖大剧院总经理邵莉萍道出运营初心。大运会后,东安湖悄然完成从“赛事主场”到“文旅地标”的华丽转身。众多流量明星演唱会接连在此定档、火热开唱,门票秒光、频上热搜。数据显示,2025年1月到6月,东安湖体育公园吸引观众44.2万人次,带动周边消费超16.6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6月17日,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从擘画蓝图到落地生根,成都正将政策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7月11日,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指出,把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推进品牌、产业、场景、市场、体制机制融合创新,构建文商旅体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体系,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邵莉萍透露,目前,东安湖大剧院已将演出排期规划至明年3月。“‘看一场演出到一站式文旅体验’将是我们未来着力打造的重点,剧院正联动东安湖景区资源推出联票和主题旅游路线,让观众看完戏可以去体验工坊、主题市集。”

从一场演出到一张票根,这种紧密联动与深度融合正通过消费链条纵向延伸。“看完演唱会吃火锅,没想到还可以凭电子票打折,今年暑假来成都旅游真是太值了!”山东游客吕女士感慨道。这个夏天,成都出台《“票根经济”优惠清单(第一批)》,覆盖多场演出、赛事,凭相关票根,消费者可享受食住行多方面专属优惠。一张小小的“票根”,串联起多元多业态的文旅场景。

从唐宋时期“扬一益二”的商业辉煌,到如今以文化为魂创新消费场景,成都深挖历史底蕴,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嫁接。

新十二月市以“月月有主题”的特色市集激活商圈经济,夜游锦江则以光影科技重现“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盛景,让市民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天府文化的独特魅力;东郊记忆的工业遗存转型为数字文创聚集地,安仁古镇的公馆建筑群化身沉浸式戏剧空间,传统与潮流在此碰撞出新的火花;大运会、汤尤杯、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中超等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扎堆举行,为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赛事名城带来赛事与消费流量……这些创新实践不仅延续了“千年商都”的基因,更通过“文旅+商业”“文旅+科技”的深度融合,构建起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城市文旅新生态,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注入强劲动能。

以文润城

为“成都造”插上“数字之翼”

今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榜首,同时跻身全球影史票房榜前5。这部现象级作品,正是成都数字文创产业创新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缩影。

炎炎夏日,奋斗正酣。近日,成都影视城一处5000平方米的高科技摄影棚内,工作人员正忙着安装管线、推进配套用房土建施工。在数字化技术赋能下,高科技加持、数字化赋能,一条覆盖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到后期发行的全要素影视产业链正在成都影视城加速成形。不论是《王者荣耀》火遍全球,还是《哪吒之魔童闹海》打破好莱坞垄断,数字文创正成为“蓉品出海”的一张闪亮名片。成都影视城管委会主任何玉建表示,随着政策、承载力与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成都数字文创产业正迎来生态重构与能级跃升的关键期。

3月17日,成都市数字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接踵而至的是数字文创产业系列“政策包”。7月12日上午,在解读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局长王炯介绍,下一步将深化“立园满园”大力发展文创产业。从政策组合拳到产业生态链,以数字文创为舟,成都正在文化出海的浪潮中劈波斩浪。

如今,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与成都影视城等核心载体已形成集聚效应,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生态矩阵。产业集群规模持续壮大,全市规模以上数字文创企业已突破690家,构建起从原创开发到衍生孵化的完整IP运营体系。2024年,成都数字文创核心产业总规模达3819亿元。2025年1季度,全市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948亿元,同比增长10.3%。

“立园满园”提能级,“强链补链”优生态,“进解优促”激活力。文化赋能,当“成都造”展开“数字之翼”,定能像银幕中的哪吒一样,迎风踏浪,奔赴山海。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茹懿 余力

摄影 魏麟潇 胥瑞可 于谭阳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同比增超两倍!澄星股份上半年净...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邱思雨 记者 仲茜)7月29日晚间,澄星股份披露20...
北京继续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橙... 新京报讯 据@气象北京消息,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联合市气象局7月30日17时30分继续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
“信”动态 | 湖北:多措并举... (来源:中国信用)湖北省2024年度纳税信用评价结果显示,全省守信纳税人达87.09万户,比2023...
刚刚,台风登陆上海!已转移安置... 转自:央视财经今年第8号台风“竹节草”的中心已于30日16时40分前后在上海市奉贤区沿海再次登陆,登...
云南城投:选举崔铠为董事长 每经AI快讯,云南城投(600239)7月30日晚间公告,公司董事长孔薇然因工作调整,申请辞去公司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