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交通运输部在安徽芜湖召开了全国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现场推进会,发布了首批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交通强国专项试点任务。如今半年过去,各试点任务成效如何?本公众号开设《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专项试点典型案例》专栏,总结推广各地创新做法和典型经验。本期发布内蒙、广西、四川、云南、陕西“构建交通物流通道,推进降本提质增效”方面的阶段进展情况和典型经验做法,敬请关注。
畅通中蒙俄国际运输通道
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内蒙古自治区持续畅通中蒙俄国际运输通道,加快构建铁路+公路短驳“多联快车”网络,打造智能安全高效国际运输通道,推动降低全链条物流成本。
主要做法
(一)构建铁路+公路短驳“多联快车”网络,推动降本提质增效。一是创新发展网络货运平台。通辽市政府明确资金、金融等支持政策,推进网络货运发展,通过“线上调度+线下服务”模式,提高车货匹配效率,降低货车空驶率。依托大数据整合运力资源4352辆,2025年实现交易额1.4亿元。二是推动双挂汽车列车应用支撑产业发展。为满足产业发展对高效干线物流的需求,拟开通双挂汽车列车试点通行线路,线路覆盖当地主要工矿企业,有力支持当地产业降低物流成本。目前,车辆均经相关机构检验合格,车辆驾驶员已完成相关培训,监控系统等其他硬件设施已调试完成,相关线路勘查完成。三是深化“两端直达、甩挂接驳”模式。针对企业内贸运输用箱需求,与天津港合作建立以35吨敞顶集装箱为主要载体的公铁联运体系,打通新港北站至霍林河的公铁联运线路,有效促进大宗货物运输“散改集”。2025年1-6月,采取“一箱制”运输集装箱5300余箱,货重16.99万吨。
霍林郭勒市新能源双挂汽车列车进行上路前测试。(二)聚焦通道协同建设,打造智能安全高效国际运输通道。充分发挥甘其毛都口岸紧密对接我国煤炭能源市场的优势,依托中蒙经济走廊创新口岸运输模式,打造AGV无人驾驶跨境运输专用通道。一是优化车辆查验流程。在甘其毛都口岸出入境机检查验作业区部署了自动化、智能化的前置作业体系,进一步细化查验节点、优化运作流程,满足边检、海关出入境查验要求,减少单趟运输时间约4分钟,有效提升运输效率。二是升级专用运输设备。采用新型油电混合驱动AGV设备,具备400kw峰值充电能力,国产配套件比例达到80%,综合故障率得到有效降低的同时,车体重量减少20%、标载由70吨提升至75吨,进一步减少了单位能耗、提升了过货效率。三是推动煤炭专用园区建设。启动了园区智能煤棚扩建工程,新建煤棚2座,每座静态储煤量20万吨,年仓储量可达500万吨,每年可满足1700万吨周转堆放量,进一步提升煤炭仓储能力和国际运输能力,为下一步开展国际多式联运业务提供了有利条件。
甘其毛都口岸AGV正在执行跨境煤炭自动运输任务。(三)打造“门到门”的多式联运全程物流“一单制”,提升智慧服务效能。一是建立互联共享信息平台。包头市聚焦大宗物流行业转型升级需求,打造全程物流公铁海联运智慧平台,推动物联网感知终端、人工智能决策系统与大数据分析平台的深度耦合,实现可视化智能决策、自动化运输调度、数字化服务创新。今年以来,包头钢铁(集团)铁捷物流有限公司依托三条多式联运“一单制”线路完成货运量384.94万吨,集装箱运量10312箱。二是拓展多式联运金融业务。扩大企业和银行业务合作方式,由出质人、保管人、银行三方签署合作协议,推进仓单质押业务,为企业增加融资渠道、畅通资金周转提供便利。物流企业可基于自身业务实际,选定质押货物,并联合相关园区、银行企业等实施仓单质押业务。三是加快推进钢卷产品海铁联运。结合包头市钢铁产业实际,制定了《35吨敞顶箱使用RLCP-S6型集装箱卷钢托盘装载加固暂行方案》,服务卷钢产品海铁联运需求。2025年4月21日,运输194.71吨冷轧卷钢的“感恩轮”号货轮历经22天跨越2600公里,在九江定安码头实现了全程交付。
内蒙古卷钢多式联运“一单制”装车现场。
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
推进江铁海联运高质量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联合四川省、重庆市不断完善国际陆海联运服务网络,探索多式联运一体化、智慧化应用实践,协同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2025年海铁联运班列开行规模和范围持续扩大,1-6月西部陆海新通道累计发运集装箱26.75万标箱(折合5349列),同比增长0.5%。2025年1-6月,中越跨境直通班列(经凭祥铁路口岸)共开行1528列,同比增长75%,其中,南宁—河内集装箱班列共开行553列,同比增长158%。
主要做法
(一)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协同推进试点工作。加强跨区域协同联动,广西、四川、重庆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交通强国专项试点工作协调机制的通知》《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细化实化试点工作举措,建立责任清单,确保试点任务项目化、清单化。定期召开协调机制工作会议,加强沟通协作和统筹推进,加快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江铁海联运规模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2025年3月21日,重庆—迪拜首趟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专列成功发运。该专列是首次采用商品车铁路运输专用车(JSQ)衔接滚装船的铁海联运创新实践,较原有传统整车出海发运线路和运输方式提升运输时效10%—15%以上、成本降低8%以上,为重庆汽车出口中东、东南亚等市场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物流解决方案。
(二)创新西部陆海新通道一体化、智慧化应用实践。一是加快研究建设以平陆运河为核心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江铁海联运中心和信息平台。广西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联合自治区有关单位成立工作专班,自治区领导专题研究部署,加快推进联运中心和信息平台建设等工作。二是探索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今年4月,广西首发“渠黎—钦州港—京唐港”石料集装箱铁海联运“一单制”班列,签发“一单制”提单业务56票,完成集装箱发运量522标箱,实现了“一次提报”、“一票到底”、“一箱到底”及线上“一次结算”,开创了多式联运服务新模式。
(三)打造面向东盟的高效国际物流体系。一是不断完善国际陆海通道网络,南宁—河内“站到站”班列最快14小时可达,实现当日开车、当日清关、当日到达。2025年5月,中国至越南河内国际道路直达运输线路正式开通,中越直达货运实现“厂到厂”“门到门”运输服务。二是加快建设智慧口岸,中越友谊关—友谊货运通道智慧口岸中方段已基本完成建设,项目全面投入运营后,友谊关口岸将实现货物24小时不间断智能通关,季节性拥堵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三是持续拓展集装箱航线,北部湾港集装箱航线总数达82条,基本实现国内沿海主要港口,东南亚、东北亚地区主要港口的全覆盖。
中越友谊关–友谊货运通道智慧口岸项目建设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大型设备及信息化系统的联调联试。(四)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起点跨境多式联运体系。一是打造“一主多辅”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集结中心。眉山南向班列基地已于今年4月揭牌,实现了省市联动川桂铁海联运班列和中老国际联运班列双线齐开。成都—北部湾港运输实现72小时直达,时效较传统提升40%。二是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物流枢纽。川桂合作打造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综合冷链物流钦州基地于今年3月顺利开园,广元铁路冷链及粮食供应链产业园预计今年10月建成投运,“泛南向”区域物流分拨能级将进一步提升。
推进“长江班列”多式联运新模式
激活长江经济带物流新动能
为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四川以“长江班列”为战略支点,构建多式联运网络,为内陆地区打通东向出川物流大动脉,突破“三峡翻坝”运输瓶颈,推进长江经济带物流体系从“通道优势”向“经济效能”转化。自2023年12月10日首发起,“长江班列”已累计开行3411列,其中东出1821列、西进1590列,运输货物17.1万标箱、471万吨,货物价值约214亿元。
主要做法
(一)以市场需求为笔,绘制物流通道新图景。一是持续扩大服务范围。截至目前,“长江班列”线路覆盖了国内四川、湖北、湖南等3省21市,将沿江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等关键节点串联成网,铁水联运全程贯通至厂区,推动物资周转效率显著跃升;向外拓展至日韩、美洲等近远洋市场,推动“四川制造”以更具成本优势的路径嵌入全球供应链体系。二是多元化拓展班列产品。采用“图定+机动”的开行模式,是四川目前运营线路、到发站点最多的班列产品,已累计开行线路183条、44个发到站点。创新“长江班列+江海直达”“长江班列+中欧班列”“长江班列+长江班轮”“长江班列+汉亚直航”等多元服务模式,推动实现物流时效与成本降低的双重突破,较传统全程水运耗时缩短三分之二,较全程铁路运输降低成本约三分之一。三是不断优化货源结构。货源结构从初期以矿石、粮食为主的单一格局,逐步拓展到34种品类、超250项细分品名的多元体系,当前正拓展汽车配件、白色家电等高附加值产品,已基本形成了中等时效需求高附加值货物和较高时效性需求生产资料并重的运输格局。
2025年1月3日,长江班列(湖北)联合调度中心在武汉揭牌成立。“长江班列+汉亚直航”国际多式联运货物经武汉阳逻港下水发往日韩。
(二)以政策为保障,开创协同发展新局面。一是构建跨区域“1+N”合作新机制。与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等沿江省市构建跨省互认互通机制,成立联合调度中心,实现列车编解、送车、挂运全流程优先保障。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各地政府引导支持、铁路运价下浮、港口优化收费等支持政策,累计为通道节省物流成本6.93亿元。
长江班列“一单制”“一箱制”发车。
(三)以创新驱动为内核,持续探索多式联运信息互通。一是打造数智双平台。探索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质生产力,定制开发面向客户端的“长江班列公共服务平台”和面向管理端的“长江班列信息化管理平台”两大系统,实现业务动态实时追踪、关键指标可视化呈现、全流程业务在线办理,让各环节精准衔接,显著提升了客户满意度。二是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模式。2025年4月,乐山夹江站与成都城厢站发出“一单制”货物列车,标志着“长江班列”“一票直达、一箱到底”的物流模式在四川落地。相关运输企业以多式联运承运人的角色整合铁路、港口、航运资源,为铁路运输企业向综合型物流企业创新转型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依托孟中印缅及联接南亚东南亚
国际物流通道
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云南省依托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及南亚东南亚国际运输通道枢纽优势,初步构建起覆盖南亚东南亚主要经济节点的跨境物流网络体系,为区域经贸流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物流支撑。
主要做法
(一)创新运输组织模式,深化降本提质增效。一是构建“中老铁路+保税”新模式、新路径。跨境商品经中老铁路抵昆后可第一时间运往腾俊保税物流中心,借助“进口暂缓缴税、出口提前退税、区内流转免税”政策红利,实现“到站即入区”的高效流通机制,大幅压缩企业物流周期,推动企业综合成本降低20%—30%。二是打造高原新能源重卡运输体系。在腾冲蒲缥公铁联运物流园、瑞和物流城布局22台320kW双枪直流充电桩及4台2000kVA变压器集群,单站峰值功率达3600kW,实现重卡1小时快速充电。累计投放140辆新能源重卡,短途倒运场景渗透率突破40%,按年运营12万公里测算,单车年降本达22万元,构建起低碳高效的区域运输新模式。三是打造“云上营家”智慧平台。物流业务数字化上线率超98%,实现了从线上订单接收、智能配载、交货验收至财务结算开票的全链条无纸化作业,通过智能调度与资源整合,推动物流运作效率提升50%以上,打造数字化物流转型的创新样板。
跨境商品经中老铁路抵昆后可第一时间运往腾俊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二)推进装备技术升级,构建绿色能源网络。一是推进多式联运装备迭代升级。腾俊国际陆港实施作业设备智能化改造,通过设备集群化协同作业优化流程,货物周转效率提升30%、综合成本降低40%,构建形成高效协同的多式联运作业体系。二是深化中老铁路冷链运输智慧化应用。在跨境冷链专列中推广智能化冷藏集装箱,通过精准控温控湿技术适配多品类果蔬运输,同步提升回程重箱率;依托工厂与铁路场站插电模式及定时定点发运机制,实现较传统模式降低综合成本达30%(约2300元/柜),形成智慧冷链运输标准化运营范式。三是构建清洁能源供给体系。蒲缥公铁联运物流园建成“光伏—储能—充电”一体化能源系统,通过能源梯级利用技术提升综合能效,已投用6.8MW分布式光伏电站及2MWh储能配套设施,实现园区72%清洁能源自给率,打造公铁联运场景下的绿色低碳创新样板。
运输装备迭代升级。(三)打通国际物流瓶颈,构建韧性运输网络。一是创新机制突破跨境运输瓶颈,推动GMS运输网络提质升级。成功举办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国际道路运输试运行活动,区域内11条CBTA(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货物及人员跨境运输协定)早期收获线路全面具备运营条件,持有CBTA行车许可证(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货物及人员跨境运输协定行车许可证)和TAD证件(机动车辆暂准进入单证)的客货运输车辆首次跨境进入老挝、泰国、柬埔寨,为后续常态化运输奠定坚实基础。二是优化模式打造高效物流通道,提升跨境运输便利化水平。启动中老泰、中老柬跨境直达运输,构建“一箱到底、一车到底”的全新国际物流通道。通过统一运输规则、简化通关流程、推广电子关锁和预先申报等智慧物流技术,实现全程“零换装、零调柜、零掏箱”,运输效率提升约40%,综合成本降低15%,有效增强区域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三是多线布局强化区域互联互通,构建跨境产业链协同体系。同步推进中越昆明—海防、昆明—宣光、文山—河江3条跨境直达运输线路,深化中越物流便利化合作,促进跨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通过“实践探索—问题破解—经验沉淀”闭环机制,精准打通南亚东南亚国际运输通道堵点,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撑。
陕鲁协同依托新亚欧大陆桥
国际物流通道
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陕西省、山东省依托新亚欧大陆桥国际运输通道,持续加强中欧班列服务保障,促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为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运能保障。
主要做法
(一)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扩能提质。扩建西安铁路口岸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提升粮食口岸服务功能和水平。实施铁路口岸关铁优化提升项目,改善场站内作业组织流程,集装箱运转及查验效率进一步提高。打造西安浐灞国际港智能化铁路场站,利用数智设备及物联应用,提高集装箱周转率和园区资源利用率。
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作业场景鸟瞰图。(二)稳定开行跨里海国际联运精品路线。2025年1-6月,开行跨里海班列96列,可通达巴库、第比利斯、伊斯坦布尔、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杜伊斯堡、汉堡、曼海姆等亚欧主要城市和站点。其中,巴库班列实现天天班常态化开行,格鲁吉亚/土耳其为每周一班,德国(曼海姆)班列为每周两班,巴库、第比利斯/波季、德国曼海姆的到站运输时效分别为11天、13天、29天。
(三)优化跨里海运输组织模式。采用“专线专用”的集装箱船(300TEU)替代黑海内公共海运服务,缩短货物在波季港等待船期时间。待集装箱进入欧盟国家后,发挥境外合作伙伴的承运人优势,采用自营机车和车板,提前按计划备车,提高“海—铁”转运效率,缩短整体运输时效。优化回程班列运输组织,提高里海集装箱运输船和车板的使用效率,降低综合运输成本。
(四)创新“全程时刻表+后程分拨”模式。借鉴全程时刻表班列运输模式,探索“全程时刻表+后程分拨”模式,实现多站点结合,货物分拨范围辐射至北欧、西欧、南欧等地。全程时效约25天,较海运可节省至少20天。同时该模式高度灵活,无最低货量要求,极大增加了客户的自由选择性。2025年1-6月,全程时刻表班列共开行143列,平均每柜货值约人民币358万元,全程平均时效18.66天。全程时刻表班列以固定车次、线路、班期和运行时间开行,有效控制了各环节作业时间,提高了运输时效,较同时期开行的杜伊斯堡班列,全程平均时效缩短4.75天。
(五)开拓国际合作新机制。持续加强与跨里海联盟成员单位、沿线港口船运及国际物流企业的沟通对接,在西安设立跨里海国际运输路线国际协会(哈萨克斯坦)西安代表处,推动《高质量共建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倡议》落实落地。协同哈铁、巴库阿利亚特港在巴库共同建设海铁联运换装码头,用于组织西安—阿利亚特(巴库)路线的双向过境、出口和进口集装箱运输业务,共同提高跨里海沿线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运力能力,加快推动畅通跨里海运输走廊,更好服务支撑外贸高质量发展。
责编丨樊梓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