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穿越“石”空 在这座高校博物馆探寻生命演化奥秘
创始人
2025-07-29 22:41:16
0

作为首家被认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高校博物馆,也是自然类地质科学专业博物馆,地大逸夫博物馆,收藏了超过4万件地质标本,陈列着近3000件(套)古生物化石、岩石、珠宝玉石和矿石。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记载着地球科学的奥秘,见证着自然与生物的传奇。这些丰富的馆藏,不仅是地大师生专业学习的场所,也是面向社会大众普及地学文化的课堂。

04:02

蓝光

超清

高清

流畅

继续播放

当前非Wi-Fi网络,继续播放将产生流量费用

地质世界的科普殿堂

来地大博物馆,听远古的石头讲故事。这个暑假,在武汉,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走进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大家在这里见识种类丰富、形态各异的地质标本,开启探秘地球的神奇之旅。

总台央视记者 韩冰:地大逸夫博物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恐龙化石。黑龙江满洲龙化石,它生活在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它的嘴巴长得很像鸭子,体长超过10米,体高达到了6.1米,相当于两层楼这么高,体重足足有10吨,它是我国境内发现的第一种恐龙化石,被誉为“神州第一龙”。

这个满洲龙化石是地大校友1978年在长春挖掘并整理出来的。

化石是揭开生命演化奥秘的一把钥匙。来到地大逸夫博物馆,仿佛置身在一座古生物化石宝库中。这里珍藏着藻类、软体动物、腕足动物、两栖动物等三十几个大类,几千种属的植物、动物化石。而几乎每一个化石、每一件标本,都是地质研究者们“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生动见证。

这个名副其实的“天外来客”铁陨石,是地大老师们在湖北随州收集的,最重的达50多公斤;这是从珠穆朗玛峰采集的菊石标本,这是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岩石——变成砾岩;还有数十种用于月面采样工程技术验证的模拟月壤。

模拟月壤 为科研提供更多可能

作为我国嫦娥五号工程深度参与者之一,2009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肖龙教授带领团队奔赴全国各地收集土壤样本,用有限的陨石,配比出10多种达100多吨的模拟月壤。

丰富多彩的科普实践 点亮青少年探索热情

让每一块石头都“活”起来,博物馆还采用模拟仿真技术,复原古生物生活场景,让参观的游客身临其境,人们还可以在博物馆的实验室里,做拓片、修复化石模型,感受地质科学的魅力。

唤醒沉睡的化石

探寻生命演化奥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梁氏关鱼龙”化石,它的长度和保存完整度,非常少见。鱼龙是类似鱼和海豚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出现于约2.5亿年前,比恐龙还早了数百万年,但在9000万年前就不见踪影了。其中藏着哪些生命演化的奥秘,又为当前的研究带来了哪些新启示?

03:17

蓝光

超清

高清

流畅

继续播放

当前非Wi-Fi网络,继续播放将产生流量费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地质微生物与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宋海军:关岭鱼龙是博物馆一件非常重要的标本,关岭鱼龙是一类海洋爬行动物,可以看到它的体长非常巨大,长近8米,是当时海洋中比较顶级的捕食者。

“梁氏关岭鱼龙”生活在2.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是在贵州关岭地区被发现的,它的完整程度在世界上现存鱼龙化石中,非常罕见。更为难得的是,在这条鱼龙化石上还发现了它的皮肤化石。正是这件神奇的鱼龙化石,给从事古生物学研究的宋海军团队提出了新课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地质微生物与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宋海军:我们国家发现的三叠纪的其他生物群,主要发生在中期三叠和晚期三叠,那么它们的早期演化到底在哪呢?我们就想在早三叠纪找到这些生物群,沿着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一直在野外寻找。

能不能找到比“梁氏关岭鱼龙”更早的古生物化石,探寻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统的源头。宋海军带领团队经过十余年野外探索,终于在贵州发现了中生代最早的特异埋藏化石库——贵阳生物群,为揭示2.5亿年前史上最大生物灭绝事件后生态系统的复苏提供了新例证。这项成果发表在2023年国际顶级期刊《科学》杂志上,并入选了当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与工程进展。

宋海军团队发掘的贵阳生物群,揭开了距今约2.5亿年的生物灭绝事件中的种种谜团,如今,这些珍贵化石也陈列在地大逸夫博物馆里。

有了这些古生物化石中发现的信息,宋海军和团队搭建起海洋生态模拟实验室,揭示古海洋环境与古生物演化之间的奥秘。

穿越“石”空

地质探索薪火相传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里,绝大部分馆藏展品都是地大师生们70多年里在艰苦的野外环境下采集而得,极其珍贵,它见证了一代代地质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研坚守。

03:46

蓝光

超清

高清

流畅

继续播放

当前非Wi-Fi网络,继续播放将产生流量费用

这块特别的岩浆岩标本,是我国水文地质学家王大纯在山西大同发现并采集回来的,保存至今,已整整88年。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展陈科普中心主任 隋吉祥:从外表上看起来就是平平无奇的一块黑色石头,但其实它是大有来历的,是由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在空中快速冷凝形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叫作“火山弹”,它本身的形态,包括它的成分以及它的落点,都会对研究火山提供很多宝贵的信息。

“火山弹”标本,可以直接反映岩浆成分,像眼前这样外形完整的火山弹,极具科学价值。1937年,还是清华大学学生的王大纯和同学一起,在山西大同金山火山群一带,考察地质现象。在形态各异的火山弹中,王大纯很快发现了这块重达30多公斤的火山弹,觉得这个“大家伙”很值得做研究。于是,他把它扛在肩上,带到火车站运回了北京。后来,这块火山弹跟随王大纯和北京地质学院师生一起南迁到武汉,至今,还在发挥“余热”,供地大师生们观摩学习。

正是一代代地大人接力奋斗,累积了丰富多样的展品,也为地质研究提供了更多一手实证。眼前这块巨大化石幕墙,是由60块古生物遗迹化石拼接而成,从中仿佛可以看到两亿多年前古生物追逐、争斗、觅食的生动情景。它是20年多前,地大卢宗盛老师和团队在陕西野外踏勘时发现,并花了10年时间挖掘,一块块整理出来。

对于地大的学生来说,博物馆是他们探寻地质奥秘最生动的课堂,九年前,刘一龙还是大一新生,每次看到博物馆里这些珍贵标本,都会让他无限好奇,想去野外寻找化石。

这几年,这个爱捡石头的“00后”,几乎跑遍了武汉大大小小的山头,捡回来的石头有上千斤。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本科期间,刘一龙发现了古鱼类新物种——武汉洪山鱼,并获得“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如今,已经读博士的刘一龙最热衷的还是跑野外,挖化石,做研究。

服务小贴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的开放时间是2025年7月9日—8月28日期间,每日9:00—17:00,可以现场购票入馆,无需提前预约,微信公众号可预约科普活动。

(总台央视记者 潘虹旭 韩冰 杨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BOCI创业板ETF(1598... 7月30日,截止午间收盘,BOCI创业板ETF(159821)跌0.55%,报0.898元,成交额2...
新能车ETF(159824)跌... 7月30日,截止午间收盘,新能车ETF(159824)跌1.22%,报0.894元,成交额101.7...
稀土ETF易方达(159715... 7月30日,截止午间收盘,稀土ETF易方达(159715)跌1.57%,报0.940元,成交额237...
科创50ETF景顺(58895... 7月30日,截止午间收盘,科创50ETF景顺(588950)跌0.45%,报1.102元,成交额39...
升达林业跌2.18%,成交额3... 7月30日,升达林业盘中下跌2.18%,截至11:27,报4.04元/股,成交3168.07万元,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