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河西走廊中段,黑河湿地之畔,高台县像一颗镶嵌在戈壁中的绿宝石。盛夏时节,这里的田野间早已褪去传统印记,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大棚里的精准调控、制种基地里的科技赋能、和美乡村里的欢声笑语。从“河西粮仓”到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业”,这座被绿洲滋养的小城,正以现代农业为笔,在广袤土地上绘就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乡村秀美的振兴画卷。
产业兴
北纬38度的阳光与黑河水的滋养,赋予高台农产品独特的品质基因。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这里的土地从来不缺“丰收故事”,但如何让“好产”变“好价”“小农户”融“大市场”?现代农业园区给出了答案。
走进高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座座果蔬大棚整齐有序地排列在田间地头,大棚种植的各种蔬菜长势喜人,工作人员忙碌着维护蔬菜的生长,大棚里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种植的是西蓝花,有3000多亩,现在马上就上市了。主要销往广东、福建等地,经济效益可观。”高台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李娟说,园区主要以连栋大棚为主,便于大型机械进场作业,一年还可实现一次育苗,两次蔬菜种植。除了西蓝花,产业园每年会经过市场研判,利用大棚的空档期,还种植辣椒、番茄、黄瓜等。
高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图片由高台县委宣传部提供。李娟介绍,高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现建成设施棚室7211亩,标准化露地蔬菜生产基地2.1万亩,建设智能化育苗大棚5个、绿色优质农产品展示中心1处、日光温室物联网应用示范点4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6.32%,农产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是保障当地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重要基地,更是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基地。
高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实现了富民增收,丰富了居民“菜篮子”。同时,还为不少当地村民就近就业、增加家庭收入带来了机遇,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壮大了职业农民、产业工人和劳务经纪人队伍,每年带动3000人在园区常年务工。
47岁的刘金兰是南华镇智号村村民,一直在产业园打工。谈到这份工作,她说:“平时能照顾到家里,在这里打工,每个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我还在工作中学到了不少大棚种植技术。”
高台县万亩设施西瓜标准化示范基地。图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摄高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是高台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高台县大力发展现代化大棚种植,持续擦亮种子产业“金字招牌”,通过土地集中流转,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促进了土地收益翻番式增长,并实行订单种植,从种植到深加工,再到市场终端,延伸蔬菜产业链,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带动全县蔬菜和种子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如今,高台县立足实际,农业在现代化、精细化、产业化的轨道上快速发展,为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引领乡村振兴提供了澎湃动力。
农民富
让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创新驱动走向田间地头。7月的高台大地格外热闹,农业科技创新正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以瓜蔬高标准种植、农田高标准建设、人才高标准培养的创新姿态洒向这片热土,带来勃勃生机和希望。
在高台县骆驼城镇梧桐村的千亩瓜蔬制种产业园,连片的温室大棚内,长势良好的西葫芦、南瓜、西瓜等瓜蔬正在“享受”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通过光环境控制、自动环控、绿色植保、自动水肥一体化灌溉、自动采收、物联网控制等诸多技术,处处生机盎然。
巷道镇太安村供港蔬菜基地。图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摄眼下,正是西葫芦授粉坐果的关键时期,梧桐村村民张元昌正在自己的大棚里紧锣密鼓地进行打枝、去雄、授粉工作。“这座大棚种植的制种西葫芦的经济效益在4.5万元左右,还有土地流转费和务工费,今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张元昌满怀信心。
梧桐村村委会主任关海介绍,2024年,该村利用智能化温室,完成30户村民门面和后院建设任务,搭建先进的钢架大棚31座,并集约利用农户屋后等土地资源,户均架设光伏50千瓦,建设容量1600千瓦的集中箱式变电站1座,探索走出一条产业多样融合、联农带农共富、乡村建设宜居、农牧光生态循环的共同富裕之路。
“目前,瓜菜制种产业面积达到600亩。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达到85万元以上,农户户均增收2.5万元以上。”梧桐村村委会主任关海说。
高台县50万只优质肉羊育肥基地。骆驼城镇梧桐村的发展,得益于科技创新助力。高台县释放出巨大的土地生产潜力,成为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的粮食安全产业地区。同时,高台县采取与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以科研机构驻园、专家领衔挂帅,破解技术难题、促进成果转化运用,通过推进“藏粮于技”系列科技攻关,筑牢现代农业高地,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乡村美
小桥、流水、亭台互相呼应,沥青村道宽阔平整干净,沿线村民门户庭院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房前屋后栽满绿植,整洁有序,孩子们在广场上无忧无虑地玩耍,家长们在凉亭内有说有笑地交谈……走进高台县宣化镇上庄村弱水蒹葭乡村建设示范点,一幅和谐美丽宜居的乡村风景画卷徐徐展开。
高台县宣化镇上庄村弱水蒹葭乡村建设示范点。图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摄村民方建国说,以前住的是土坯房,烧煤炉取暖,而且环境卫生不好,现在在政府贴息贷款支持下,他们一家四口住进了新房,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冬天运用的是空气能取暖,生活也越来越好。
上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庄妮介绍,这里紧邻大湖湾景区,距离县城仅7公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农文旅融合型乡村建设示范点。“我们持续依托示范点,建设亲子乐园、围炉煮茶、主题民宿、农家餐饮等,深入挖掘乡村资源,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新品牌,赋能乡村振兴。”庄妮介绍,示范点还完善提升“吃住行游购娱”业态品位,努力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研学经济、培训经济、庭院经济等,积极探索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和美乡村。
高台县大湖湾景区。图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摄走进高台县大湖湾景区,红色的楼亭矗立湖中央,远处依傍祁连山,夏日的大湖湾景区静谧恰似一幅多彩的油画,引得游人前来游玩,流连忘返。据悉,该地还经常举办水上体育运动,端午龙舟赛便是其中之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25年,高台县聚力打造合黎镇六一村、宣化镇贞号村等乡村建设示范点,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和提档升级,在提升村庄“硬条件”的同时增强乡村发展“软实力”,高标准规划建设、高颜值打造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确保和美乡村建设充满温度、富有活力,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画卷。
“现在每天晚上都有很多村民来广场跳广场舞,在健身器材上运动锻炼,人气很旺,氛围特别好。”村民石兆全谈到现在的生活,脸上挂满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