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2025年6月末,工行浙江省分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7000亿元,当年新增超1000亿元,贷款余额、增量市场领先……二十载春秋更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历久弥新,为浙江大地铺展着越来越动人的生态底色。在这片热土上,工行人坚守绿色初心,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让“生态绿”成为浙江发展最亮丽的底色。
生态筑基,绘就绿水青山画卷
“项目建成后,可以将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带来的外溢效益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水利建设投入和收益的闭环,不仅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也为当地发展带来经济和环境上的双重收益。”三门县东部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WOD项目相关负责人感叹道。
三门县虽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但由于域内多为山溪性河流,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利用率低,供需不匹配。为解决这一困扰当地发展多年的问题,该县拟通过水安全保障导向型发展(WOD)模式实施县东部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面对这一兼具公益属性和综合效益的复杂工程,工行通过“肥瘦搭配”思维,即以现金流情况较好的项目带动现金流一般的项目整体进行融资,结合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及“绿水青山贷”等金融工具,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助力可持续发展。
立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及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浙江,早在2023年,工行就与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推进全省重大生态环保项目建设、数字政府建设、加快绿色金融及气候投融资创新业务、EOD模式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如今,工行的绿色金融实践遍布浙江大地。截至目前,工行浙江省分行已累计向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关键领域投入绿色信贷资金超3000亿元,以实实在在的金融力量筑起一道道坚实的生态屏障。
低碳赋能,激活企业转型动能
浙江企业众多,金融机构的创新探索对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支持企业绿色转型具有现实意义。工行积极响应政策导向,推动绿色信贷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深度融合,赋能实体经济低碳转型。
依托“电e金服”平台,工行温州市分行携手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与国网英大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创设了“电碳评估+金融”的创新服务模式,为一家专注于断路器研发制造的浙江省“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了一套绿色转型金融解决方案,实现了银行金融服务与企业绿色发展的协同发展。
“该公司长期深耕电气设备研发与生产领域,在‘双碳’背景下,企业亟须资金支持绿色低碳转型,但传统贷款模式难以精准匹配其减碳需求。电碳挂钩贷款不仅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更引领企业向绿色低碳稳步迈进。”工行温州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温州市分行与国网英大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专家团队多次前往企业,围绕电碳挂钩指标的科学选定、目标设定的合理性及碳绩效的精准评估展开深入细致的探讨,建立“正向激励+反向约束”的动态调整框架,最终成功为企业发放2350万元的贷款资金。
围绕助力企业低碳转型,工行探索出多种绿色金融创新工具。“低碳易贷”“碳易快贷”在额度、期限、担保方式及利率方面给予绿色降碳企业最大程度的业务优化和融资支持,以鼓励工业企业向节能减排、绿色低碳领域转型;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将贷款利率与“节能减排指标”完成度直接挂钩,为行内ESG金融工具创新提供了范本。
惠民富民,共享绿色发展红利
作为国有大行,工行浙江省分行高度重视以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一幅幅“生态惠民”的画卷正在之江大地徐徐展开。
在“鱼米之乡”南浔,工行联合当地政府,通过“渔业+文旅”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配套服务的优化,落地菱湖渔旅综合农业园项目,通过整合提升,带动渔业、旅游业、餐饮住宿行业、乡村农户就业的共同发展。
“截至目前,已为项目提供共计9.9亿元资金支持,已完成改造提升鱼塘3.8万亩。这万亩鱼塘将承载着渔民的希望,带动农业整体发展。”工行湖州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湖州南浔创造性地发展出了油基鱼塘、菜基鱼塘、果基鱼塘等,并拓展延伸出稻鸭共育、稻鱼共生、跑道养鱼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工行围绕生态鱼、生态米、生态果桑等生态产品基地建设,支持浔味堂、鲜领食品等产业龙头企业,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盘活一方水,激活万重山。在浙西南山区,工行联合丽水政府推出“GEP生态价值贷”,科学量化森林、水域等生态资源价值,为农家乐与有机茶园提供信贷支持,让茶山青翠变成百姓手中的“金叶子”,“丽水山居”也由此成为当地民宿的金字招牌。
浙江的“大花园”不仅是自然底色,更是高质量发展的金色引擎。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梅霜表示,该行将继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力更多企业因“减碳降成本”而转型、更多乡村因“生态资产”而富足、更多江河因“排污权金融化”而清澈,以金融之笔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浙江答卷。(余力)
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