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程墨 通讯员 王潇潇 尚紫荆)炎炎夏日,新装修的房间里总藏着无形的“健康杀手”——甲醛。这种无色但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室内污染的主要元凶之一,也是工业生产、环境监测和智能家居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
如何让机器模拟和超越人类鼻子的功能,快速、准确地“闻”出甲醛的浓度?近日,刘欢教授牵头的“量子人工嗅觉”青年团队,在半导体材料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他们为电子鼻机器嗅觉设计了一套“材料—算法协同优化”(MACO)的“黄金组合”:一方面,通过调控半导体气敏材料的表面活性和电子结构,让气体传感器对甲醛更“敏感”、相比对其他干扰气体更“专一”;另一方面,用机器学习算法给传感器“装大脑”——将多个传感器组成阵列,采集它们接触气体时的动态“反应数据”,实现动力学特征组合编码,再通过线性判别分析(一种数据分析方法)解码这些信号,就像给不同气体盖上了“电子指纹”。
实验显示,经过材料-算法协同优化的电子鼻不仅能精准识别甲醛,还能像精密天平一样“称”出它的浓度。更厉害的是,团队还发现了电子鼻机器嗅觉的“底层逻辑”:传感器阵列的组合编码原理遵循质量作用定律(类似化学反应中物质浓度的规律),这为后续迭代设计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指导。即使面对甲醛与其他气体的混合环境,这个“电子鼻”也能快速适应,给出可靠的检测结果。刘欢团队的成果,让电子鼻能够轻松拥有了“火眼金睛”(高选择性)和“精准秤”(定量检测能力),未来有望广泛应用于工厂废气监控、家庭空气净化、甚至火星探测等需要“闻“”气体的场景。
原标题:华中科大团队破解机器嗅觉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