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吴博峰)日前,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组织召开网售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恳谈会,与市场监管总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司、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司及执法稽查局等业务司局相关人员,就遏制网售领域假冒伪劣行为听取各界意见建议。
恳谈会上,来自市场各方的专业人士积极为网售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献计献策。有专家建议强制直播机构回放存证(如30天),以便追责。还有专家建议进一步加强网售产品质量抽检,要求实行商品上架前置管控,强制商家上传产品合格检测报告至平台后台系统,确保商品安全合规;建议实行抽检分离或委托第三方作为“影子买家”进行抽样,强化靶向抽样,倒逼企业提升网售产品质量,同时推动平台与直播间共享抽检数据,辅助选品风险筛查。
针对检测机构低价恶性竞争导致假报告网上泛滥的问题,业内人士建议推行检测报告备案核验制,同时搭建质量信息共享工具,确保质量信息真实、可查;建立检测机构“白名单”机制和“黑名单”公示系统,并开放工业产品许可证、检测报告等官方核验通道,供平台联网核查风险。
座谈中,专家呼吁平台企业加强质量监管资源配置,要求电商平台公开商品质量安全监测年度预算及明细,或至少向市场监管部门报备,以监督平台在质量安全治理方面的投入;建立优化流量分配机制,引导平台将流量倾斜至优质商品,通过激励“良币”提振消费信心;对网售经销商强制落实质量安全总监制度,倒逼中小商家提升选品能力;对年销售额超百万元或单场销售额超5万元的机构或主播,强制推行第三方监管员制度。
记者注意到,部分知名主播、机构对网售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提出了系统性思路,建议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鉴于直播生态中主体具有多重身份、责任边界模糊的特点,建议首先要管住“人”,压实主体责任:一是实施穿透式实名管理,建立主播执业档案(含历史违规记录查询端口),强制平台进行经营者实名核验并关联征信系统,对售假者实施跨平台联合惩戒。二是推行行为责任捆绑,确立宣传承诺视同合同条款的原则,要求主播功效宣称留存实验报告;建立MCN机构30%先行赔付的连带追责机制。三是构建信用动态管控体系,按投诉率实施“红黄蓝”分级预警,强制高风险主播设立消费预赔基金;联合第三方开展神秘抽检。
其次是控好“货”,构建三重防控机制。一是全链路溯源管控,对3C、母婴等重点品类推行“一品一码”溯源,建立“一物四码”(生产/物流/质检/销售)云端比对系统,重点监管“三无”产品。二是直播动态监测,部署AI语义识别系统抓取违禁词并自动存证;建立高风险类目样品库,要求直播前送检实物;智能监测异常低价商品。三是信用穿透管理,实施责任倒追机制和红黑货品池制度,对多次抽检不合格的商品实施全网禁售。
再次,针对直播场景存在虚实交互性的特征,建议净化“场”,重塑平台生态。一是推行虚拟直播间备案制,要求AR/VR技术使用方提交场景真实性承诺;二是实施流量熔断机制,对投诉率超20%的直播间强制降权限流;三是建立算法透明清单,禁止对假冒商品加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