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山东省民宗委
近年来,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从县委顶层设计的“一盘棋”到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从产业协作的创新实践到文化根脉的薪火相传,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答卷。
一是党委领航,全域布局下好“一盘棋”。机制创新强根基。构建“1+30”部门联动机制,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方案,将民族工作深度融入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服务全链条,形成“县委统筹、部门协同、基层落实”的闭环体系,使民族工作成为“一把手工程”。力量下沉强末梢。加强乡镇统战工作力量配备,由乡镇党委副书记兼任统战委员,并在全县106个农村党建联合体、20个城市社区中配备统战专员,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基层沃土中深扎根系,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深耕工程”。
二是“红齐”聚心,多维交融绘就团结新图景。青衿筑梦架心桥。永锋实验学校选派4名教师赴重庆秀山支教,借助云端课堂搭建鲁渝教育共融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实施“一对一”普通话帮扶计划,3457名各民族学生同堂共读,在互助学习中增进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认同。研学赋能促交融。创新“双轨宣讲+云端课堂”模式,深挖三种精神基地各民族劳模事迹,组织青少年重走劳模足迹,将展馆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策划“天山学子・融情齐鲁”研学营,定制特色路线,搭建鲁疆文化桥。开展“黄河手作・同心筑梦”活动,组织青海玉树藏族学子与齐河少年共捏陶土,促进东西部文化指尖对话。文旅融合聚活力。指导黄河博物馆群以多民族文化视角布展,用实物展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遗产。组织各族群众观看《大河上下》舞台剧,在鼓乐光影中感受大禹“天下一家”的精神内核。对接文旅企业,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与景区交融,搭建“文旅共富结对子”平台,开展农产品展销、民俗体验等活动,让各族群众在往来互动里厚植情谊。
三是共同富裕:政策护航激活发展动能。政策护航纾企困。组织开展“春风行动”红石榴就业援助专场,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让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2022年以来,累计帮助企业申报贷款贴息300余万元。产业协作促共赢。与新疆乳品企业签约合作项目,带动1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组织80余名职工赴疆研学,邀请新疆技师常驻指导,构成“双向赋能”格局。组织号召本地企业赴边疆投资兴业,绘就“鲁疆携手、产业共振”的发展图景。共同富裕筑根基。充分发挥黄河国际生态城、齐鲁高新区两大平台优势,带动5000余人“家门口”创业就业。与重庆秀山县结对帮扶,构建“资金+人才+产业”协同模式,助力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共赴增收致富之路。祝阿镇望岱社区按照“融+511N”模式,推动“红石榴”驿站135项服务精准触达民心,通过“红石榴”直播间助力各族居民创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