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上海7月29日电(记者 杨溢仁)复盘2025年以来的债市发展,在政策“组合拳”支持下,债券市场“科技板”的启航无疑是业界关注焦点。业内人士判断,受到多重利好因素的助推,科技创新债券在科创企业融资结构中的占比将明显提升,有望从目前占比较小的辅助地位,逐步成长为与传统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并驾齐驱的主流融资渠道之一。
政策“组合拳”赋能发展
2025年以来,科技创新领域支持政策密集出台,债市明确将科技创新作为融资支持的重点方向之一,从政策层面强化预期引导。
随着债券市场“科技板”的正式落地,目前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三类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获得了有力支撑。记者还注意到,在发行主体范围得以拓宽的同时,科创债的发行流程、交易、增信及配套机制等也获得了进一步优化,政策一致性和可操作性明显增强。
“现阶段,在政策倾斜的大背景下,科创债发行热度明显提升,较去年同期增长86%。其中,金融机构发行规模约达2500亿元,后续有望继续扩容。”中诚信国际研究院分析师卢菱歌表示。
记者也注意到,“科技板”落地之后,科创债发行明显提速,5月至6月,科创债的发行规模为6000亿元,而在金融机构启动科创债发行后,市场明显扩容,这与银行科创债单只债券发行规模较大有关;截至7月16日,科创债的存量规模升至2.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9000亿元以上。
另有公开数据显示, 2025年上半年,科创债承销规模延续了自2020年以来的高速增长态势,合计承销金额同比增幅达56.48%。上半年共有68家证券公司作为科创债主承销商,承销了380只债券,总金额达3813.91亿元。其中,8家券商承销金额超百亿元,15家超50亿元。
“考虑到科创企业仍有较大融资需求,且随着发行审核机制不断优化,企业发债便利性提升,未来科创债规模有望保持增长,对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作用将进一步发挥。”一位券商固收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判断,“科创债市场在政策、资金转型、主体扩容的三重驱动下,已进入规模化增长通道。伴随风险定价与信披机制的优化,其有望成为科技创新核心融资支柱,突破万亿级体量并重塑信用债市场格局。”
指数化投资步入黄金期
“科创债的快速发展积累了一定规模的优质资产,为科创债ETF的落地创造了基础,也将进一步丰富科技创新债券基金领域的供给。”卢菱歌表示。
据记者了解,首批落地的科创债ETF募集规模为289.88亿元,上市后的第5个交易日(7月23日),其总规模迅速突破千亿元大关;7月24日,该类ETF的规模继续增长,达到1010.86亿元。目前,在创新产品的助攻下,整个债券ETF市场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
在业内专家看来,当前,债券指数化投资进入了黄金期。科创债ETF市场的“爆发”,体现了国内机构对透明、低成本、较高流动性配置工具的迫切需求。考虑到国内债券型基金中的被动型产品占比仅有15%,而债券ETF占比更低(远低于发达国家市场),则未来“资产池”的扩容料为大势所趋。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首批10只科创债ETF上市后的第5个交易日(7月23日),其总规模迅速突破千亿元大关;7月24日,该类ETF的规模继续增长,达到1010.86亿元。
记者还了解到,截至2024年末,市场上仅有20只债券ETF产品,并以利率债ETF为主,彼时信用债ETF仅有3只。截至今年7月24日,债券ETF产品数量增加至39只,其中包括21只信用债ETF;截至目前,债券ETF总规模已达到5075.30亿元,较2024年底的规模增长了近2倍。
配置仍需精耕细作
不少业内人士也提醒,各机构在择券布局时不可掉以轻心,现阶段仍需警惕筹资主体存在的以下几大风险点。
首先,是部分科创企业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较强、盈利周期长、现金流波动大,这将对投资者尤其是传统信用债投资者的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其次,是信息披露透明度是否充分。如何清晰、准确、持续地披露技术进展、研发投入、产业化前景等关键信息,才是让投资者有能力评估风险的关键。
再者,是筹资主体增信与风险缓释机制的有效性。目前来看,对于轻资产初创企业的有效增信仍是难题,需要持续探索创新机制并确保其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是规避“重发行轻管理”的筹资企业。对于那些无法确保企业募集资金真正用于科技创新活动的筹资主体,尤其是存在资金挪用问题的发债企业,各机构应谨慎规避,切忌盲目布局。
“当前科创债的发行主体以央国企为主,信用风险尚且可控,但在热度退去后,潜藏的风险不容忽视。”前述负责人指出,“再看到科创债ETF方面,其持有者结构需要重点关注,灵活的交易制度可能因投资者行为一致性较强导致‘流动性挤兑’。同时,也要注意潜在的高溢价率风险。”
编辑: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