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化技术发展,人们对车辆的安全性能,尤其是被动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只需要车企加大对安全技术的研发,还要求行业上下通过更完善的标准体系增强公众对智能化技术的信任。
近日,中汽中心标准院和理想汽车共同启动“智行守护:面向未来场景的汽车乘员保护创新技术及标准共性研究平台”,同时还发布了《智行安全:中国汽车安全部件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图书。
为什么是理想?作为专注家庭用户的汽车品牌,安全永远是所有家庭用户最关心的一个属性。同时,理想汽车对安全标准有自己的“执念”。比如,很多售价更高的传统豪华品牌,将安全气囊视作划分车辆等级的配置。对于理想汽车而言,这样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理想认为与安全相关的配置一定是标配的。
通过对主被动安全技术的持续探索,理想汽车正在为提高行业安全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此次理想汽车参与建设未来出行的安全标准建设,也让百万用户得以窥见向来以高效著称的理想的另一面,安全始终是造车的第一优先级。
辅助驾驶技术快速发展,被动安全迎来新的挑战与机遇
汽车被动安全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三点式安全带(1959年首次应用)和安全气囊1973年首次应用为关键突破。19世纪60年代,碰撞测试开始被引入,强制要求车辆配备安全带以及防撞方向盘等。紧接着,安全气囊也成为标配,并引入了车身安全这些在当时还很新的概念。很长一段时间,汽车安全测试关注的也是这些领域,直到进入电动化和智能化时代。
新能源汽车重量更大,意味着碰撞动能更大;同时辅助驾驶的存在也让驾驶员更容易注意力不集中,种种因素都对被动安全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简而言之,当前和未来都要求被动安全技术在车辆发生事故时,不再只聚焦于“基础性的防护”,而是更多地去考虑“多维度的协同保护”。
具体来说,传统的汽车被动安全系统(如安全带、气囊)正朝着智能约束系统进化。它不再是事故后的被动保护,而是结合环境感知(包括雷达、摄像头)、车辆动态信息和乘员状态(包括体型、坐姿),通过强大算法实时预测碰撞风险和类型,并在瞬间(毫秒级)精准激活应对保护:根据撞击角度与力度,智能控制气囊多级展开、安全带预紧力度,甚至调节座椅姿态以降低伤害风险。
全球范围内,辅助驾驶技术的发展已促使各国加快制定相关标准。美国NHTSA已经更新了乘员保护标准,为辅助驾驶汽车制造商提供了明确的安全要求。此次中汽中心标准院联合理想汽车所构建的面向未来场景的汽车乘员保护创新技术及标准共性研究平台,旨在保证我国汽车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失速”,不“偏航”。
据悉,这一覆盖全生命周期、全场景的汽车安全标准体系将按三步走。按计划,自动驾驶乘员保护标准体系将于2025年底建设完成;到2027年底,将建设完成关键防护标准;到2030年底,完成全部标准建设。
理想汽车坚持将“安全第一性”原则贯穿造车始末,超前布局主被动融合等前沿领域
2025年5月,理想汽车携手央视新闻打造《“新”动中国——有理想就出发》特别直播,李想在直播中谈放宽预算审批的标准时表示,预算审批有一个例外,因为理想汽车的产品主张是更安全、更舒适、更便捷,安全是第一位,所以任何与安全相关的费用,都不需要他本人亲自审批、可以直接通过。
始终坚持“标准先行,安全至上”,理想汽车在国家标准及多项第三方评测中表现优异:旗下全系车型均获得C-IASI碰撞测试最高评价,C-NCAP测试车型均获得五星成绩,成功实现主流碰撞安全评级大满贯。
在碰撞发生时,顶级的车身安全可以说是对家人的第一道守护。理想汽车深度自研堡垒安全车身,配合大量高强度但又轻量化的材料,可以有效抵挡因碰撞产生的冲击,最大程度地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第二道守护则来自车内的乘员保护系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气囊系统。值得一提的是,理想汽车在售的车型全系都标配9个安全气囊。其中,MEGA的气帘保压时间达到了36秒,是法规要求保压时间的6倍。这意味着,即使是连续翻滚的极端工况下,也可以有效防止二次碰撞带来的损伤。基于传统被动安全系统(如安全带、气囊),理想汽车还超前布局主被动融合技术,聚焦未来驾驶场景的乘员保护等前沿领域。
毫无疑问,“安全第一性”的开发原则已经贯彻理想造车的始末。换言之,理想在主被动安全技术的领先不仅仅只是依靠研发费用的高投入,而是真正在产品定义、功能开发的过程中聚焦用户价值,这些产品价值观已经从上渗透到下,并实现了认知的统一。
理想汽车深度参与近百项标准制修订,以开放共享的姿态反哺行业
理想汽车用高于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要求自己,并积极参与国家乃至国际标准法规的制修订工作,力求将每一次技术创新转化为行业共识。
目前,国内行业公开开发的测试场景,总数在50多个,而理想建立了超过100项整车碰撞测试企业标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测试的种类和行业是差不多的,但是在每个环节上,理想的测试场景都会比行业通常的标准要考虑得更加细致全面。比如侧面柱碰撞,理想汽车不仅做了行业里通常会做的前排侧面,还把工况扩展到了整个车身侧面。因为,二排、三排坐的是家里的老人、孩子,他们在车里的安全也要一并考虑到。
同时,理想汽车聚焦极限的真实用户场景,建立了一套超级碰撞工况体系。所谓的极限工况,在以前都是行业完全不敢去测的工况,覆盖行车安全、碰撞安全、救援安全、火灾安全等各个维度。越是这些超高难度的工况,攻克他们的意义就越重大。例如,严苛的美标90公里正面碰撞、60公里侧面碰撞、110公里超高速追尾及全场景翻滚等测试,以确保每一款车型、每一个座位均达到最高等级的安全防护标准。
当前,理想汽车深度参与智能、电能、安全等领域近百项国家、行业标准。在汽标委的指导下,承担着车用AI、撞后救援、零重力座椅等标准体系的预研工作。以碰后救援为例,理想汽车的碰后救援功能要求高达40项,比欧、美和目前国内通用的标准,超出一倍还多。除了提供车辆定位和基本信息,还能提供具体碰撞场景、车内乘员信息等,帮助救援人员迅速响应。碰撞后车辆可在1秒内将高压电降至安全水平,并确保灯光警示和车门解锁,避免二次事故和便利救援。碰撞后第一时间车门就可以解锁,门把手可以顺利弹出,在所有的碰撞事故中保持着零车门解锁异常。
理想汽车研发运营副总裁廖孟军表示:未来,理想汽车将与中汽中心标准院紧密协同,积极探索主被动融合前瞻技术研究,致力于为行业安全水平的不断提升贡献理想力量。”
理想汽车致力于为家庭用户打造“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适、更精致”的产品。凭借对主被动安全技术的前瞻性思考,理想仍将在安全这条没有终点的赛道上不断探索安全上限,协同汽标委、行业机构共同将创新沉淀为行业共识,推送“中国方案”站上全球安全技术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