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石飞月 摄影)华夏时报记者 石飞月 上海报道
上海世博展览馆的中央展区,正在上演一场“职场革命”——银河通用的机器人用灵巧的机械手为小朋友精准夹取薯片,新松机器人的“员工”正挥动锤子完成精细的木工活儿,智元的“艺人”则展示了击鼓、舞龙、书法等传统文化技能表演……这是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下称“2025WAIC”)上最吸睛的一幕,吸引了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
“2024年至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转折点。”魔法原子研发负责人陈春玉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与去年相比,今年参展的机器人无论是运动精度还是任务完成度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四足机器狗可以灵活穿越复杂地形,人形机器人的抓取动作更加精准流畅。不过参展商们也纷纷表示,这一产业尚需突破硬件瓶颈、提高场景泛化能力,距离进入家庭还有一段时间。
这场生动的“技能秀”背后,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快速迭代的缩影。作为AI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终端产品,机器人正在资本市场和产业界掀起双重风暴。以人形机器人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内这一领域的融资事件已超去年全年总和,多家头部企业进入量产阶段并拿下大单。
从“会走”到“会干活”
几年前,展会上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还只是个模型,偶尔笨拙地动几下,真正能够吸引到人们目光的,是在桌子上跳舞的小机器人,但和电动玩具没有太大差别。但时至今日,无论是机器人的“大脑”还是“小脑”,其性能都实现了质的飞跃,2025WAIC期间,各家机器人厂商都像爱炫耀的家长一样,让自家“孩子”在公众面前表演才艺。
魔法原子首次将旗下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下的作业能力搬到了线下,在2025WAIC现场,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小麦”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搬运+点胶”等柔性环境下的作业任务;除工业场景落地,魔法原子还积极布局导览、教育等多元化应用领域,“小麦”以优雅从容的拟人步态担当智能导览员,边行走边播报,生动讲解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的实际作业、多元化产品矩阵及自研硬件优势。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2025WAIC展区呈现了一条完整的工业场景任务链:在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的统一指挥下,各智能体机器人自主相互通报进展、沟通工作,电控柜操作区模拟精细操作,灯泡质检线完成工业检测,物品封装区执行封装作业,机器人穿梭于三个工作区之间,完成搬运工作。
在智元机器人展台,灵犀X2、远征A2、精灵G1、远征A2-W、四足机器人D1 Ultra集体亮相,进行“运动、交互、作业”三智能全场景演示。其中,远征A2是商业服务场景的“气氛担当”,它不仅能用中英双语为围观观众详细讲解展品亮点,还带领同伴跳啦啦操,随着动感音乐响起,几台远征A2和舞蹈演员同步完成舞蹈,引来阵阵掌声。
明星公司宇树科技也来到了现场,遗憾的是,该公司未展示刚刚发布的第三款人形机器人“UnitreeR1智能伙伴”,而是携带格斗比赛同款的人形机器人G1、四足机器人B2和Go2亮相。宇树科技在现场为观众表演了一番人形机器人格斗,身高1.3米、重35公斤的G1格斗机器人凭借灵活关节和智能平衡算法,在展台表演了拳击连招、回旋踢,当其意外摔倒时,动态平衡系统仅用数秒便完成自主起身。
而在傅利叶的展区,记者看到观众正在与一台锻炼上肢能力的人形机器人进行互动,这款产品主要用来帮助病人复健。傅利叶这次携即将发布的人形机器人GR-3和全新升级的“具身智能康复港”亮相,其中的“智能康复港”整合了由傅利叶自主研发的30多款康复机器人产品,以GRx系列人形机器人为核心,融合多模态感知、大模型与精准运控,针对康养场景需求构建了五大训练交互模块:导诊咨询、认知康复训练、上肢康复训练、运动功能重建以及远程康复,实现康复训练、辅助照护与情感陪伴的一体化服务。
除了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狗也进阶了。云深处现场首次展示行业级四足机器人全流程巡检作业能力,在仿真电力巡检场景中,绝影X30四足机器人化身高效巡检员,精准识别指针仪表、数字与状态仪表、红外温度、指示灯等巡检目标,山猫轮足机器人连续攀爬70cm高台等高难度障碍,并展示了“空翻接倒立”“托马斯旋转”等特技动作;魔法原子的MagicBot Z1不仅连续完成“倒地起身”“下腰”等动作,还能与观众进行花式互动——只需轻轻触摸其头部,Z1便会迅速做出扭头、转身等回应。
产业分化前夜
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机器人本体能力的进阶,现在的机器人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并开始参与到社会不同行业的工作。
以人形机器人为例,先是上个月宇树科技和智元机器人拿下中国移动超1.2亿元大单,紧接着近日优必选又斩获某车企超9000万元的机器人采购项目,据传主角正是人形机器人;至于机器狗,比人形机器人更早进入实战场景,本报记者从云深处了解到,在浙江某换流站的应用案例中,云深处四足机器人已实现1000+小时平均无故障工作。
至于机器人具体有哪些方面的提升,在本体层面,云深处市场品牌高级经理钱晓宇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去年现场能走起来的机器人可能都不多,但今年大家的机器人运动能力都有非常明显的提升,如行走和操作能力,行业也在向更多场景和应用的方向做一些展示跟尝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进步。
陈春玉将其总结为本体性能进化从“功能验证”到“工业级可靠”,表示去年灵巧手仅支持基础抓取,今年魔法原子自研灵巧手可完成点胶、焊接、工具切换等高精度工业动作。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称,今年人形机器人有比较稳定的本体,自由度更高,行走的技术更高超。
大脑层面,陈春玉对本报记者表示,机器人的智能化升级体现在从“单点能力”到“端到端协同”,去年多数机器人还依赖预编程任务,环境适应力不足,今年AI大模型与机器人本体深度融合,实现“感知-决策-执行”闭环。如魔法原子自研的“原子万象大模型”首创快慢双系统架构:快系统(动作专家模型)实现毫秒级环境响应(如奔跑避障),慢系统(多模态大模型)支持长期任务规划与类人行为逻辑;行业运动控制延时大幅降低,复杂地形通过率大幅提升。
又比如,记者在现场看到,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方面的“慧思开物”系统让所有智能体都处于活跃异步协作状态:机器人根据任务优先级与自身状态自主执行任务,能够像人一样通过自然语言而非程序代码相互沟通,完成后触发下一阶段协作流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决策机器”。该中心方面表示,工业场景“多本体、多场景、多任务自主协同作业”能力的突破预示着具身智能正在从“展示型”向“应用型”演进。
人文关怀层面,傅利叶首款主打交互陪伴的Care-bot引入柔肤软包覆材设计和全感交互系统,在功能迭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机器人在陪伴与情绪交互维度的体验边界。“具身智能的终极命题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傅利叶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GR-3通过灵动的交互和温暖的触感,打破冰冷的机器形象,拉近人与科技的距离。
机器人的进步,也推动了行业的投资热潮,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融资规模持续攀升,头部效应显著,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魔法原子、云深处等厂商今年都迎来了新的融资,宇树科技还启动了上市流程。这也意味着,“业内企业梯队分化更加明显,未来不能突破‘智能闭环+量产能力’的企业将面临出清风险。”陈春玉说。
当然,无论从技术水平还是商业化进程来说,今天的机器人产业,尤其是人形机器人,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陈春玉指出,人形机器人还需突破硬件瓶颈,让场景泛化能力实现长期增长。王闯则认为:“人形机器人本体的技术还没有完全熟练,人每个地方都有触觉,所有地方都可以感知温度,但是机器人没有,量产的机器人都没有,什么样的机器人才是最终的形态,现在还没有定论。”
总而言之,“机器人的落地价值将成为行业分化的终极标尺。”陈春玉借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峰的评价总结道,机器人产业化需从“造人”转向“做事”。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