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黔东南高新区一角。(受访单位供图)贵州亚芯微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管云 摄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管云
总投资28亿元的中清国投6GWN型高效光伏电池智能化生产线项目,从签约到落户仅用时1天。这是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黔东南高新区)“改”出来的政务服务新效率,也是“拼”出来的招商引资新气象。
2024年,该区规上工业总产值30.5亿元,同比增长8.59%;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户,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1.84亿元,新增产业到位资金24.48亿元,同比增长65.29%。
黔东南高新区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开发区发展质效、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在一个个改革事项的推进中,园区工业产值“三年翻两番”目标变得愈加清晰。
改革创新破困局
7月底,黔东南高新区一条多年未完工的的管廊进入竣工倒计时。
这条4.17公里的管廊不仅影响着百姓出行的便利,还事关凯里的城市形象、外商投资的信心。多年来,“路上的坑什么时候才能填”成为管廊沿线群众的困惑与期盼。
在缺乏建设资金的现状下,如何推进管廊建设,还路于民?“‘改’是唯一出路。”黔东南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玉彬说。
在充分调研、理清堵点后,园区主动协调授信方、施工方等有关单位,因势利导将“大管”变“小管”,采取“瘦身”方式,在保留其防洪排涝等主体功能后,利用中清国投项目开挖的渣土、沙石对开挖部分回填。
作为黔东南州首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黔东南高新区始建于1999年,前身为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本该是全州产业“领头羊”的园区,却因种种因素,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改作风是园区诸多改革事项中的重中之重。”吴玉彬开门见山地说,事是人干的,困难面前,敢试、愿试,问题终会解决。
2024年,黔东南州委主要领导亲自领题调研部署,成立专班推动黔东南高新区改革,配齐配强高新区领导班子,让领导带头“上”、干部合力“干”。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薪酬制度改革,园区优化机构设置,推行“大部制”管理,让权责更分明,使有能者尽其才、展其长。
黔东南高新区招商服务中心副主任潘绍原介绍,园区把考核重点倾斜到招商引资、企业服务、产业发展等工作上来,干部的“考评-奖惩-反馈-督办”机制,与园区产业的发展成色相挂钩。
“我们梳理了86项涉企服务清单,推行全程代办和‘一站式’服务,实现了‘园区事园区办’。”黔东南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蒋吉英说。
项目展现的“高新速度”,还得益于园区创新推行的“双容双承诺”机制。
项目改“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对企业容缺、对政府容错,政府向企业承诺、企业向政府承诺,企业办理项目所有审批事项所需材料,由原322项减为122项,总审批时限由原来的61个工作日缩减为35个。
优化产业增动能
过去,黔东南高新区落地企业,雪花啤酒、新希望饲料、国药贵州血制等名企不少,但产业却没有形成集聚优势。
2024年,黔东南高新区将原先“一主两特”产业体系,调整为大健康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态特色食品“两主两特”产业体系,进一步明晰园区主导产业。
以中昊电子为龙头企业,亚芯微、锦虹微、瑞讯科技、拓远敏感、拓远芯、新园陶瓷、群华陶瓷等企业为链条的电子信息产业链,“链”出了“芯”动能;园区内的电子信息产业园产值突破3.26亿元。
以红云制药、国药集团为龙头企业,以苗仁堂、苗之灵、苗钦堂、华盛医疗、百年合纵等企业为重点企业的大健康医药产业链以创新技术加持,让民族医药重焕独特魅力。
黔东南高新区积极抢抓国家支持西部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发挥黔东南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优势,设立的“黔粤合作产业园”,已吸引6家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落户。
经多部门溯源、分析、研判后,园区大数据三期20万平方米标准1、2、10号厂房,也从一个半拉子工程“改头换面”,办下不动产证并完成“投转固”,不仅解决了存量问题,也为园区承载能力扩容带来了发展的增量空间。
2024年以来,园区先后引进拓远芯电子、百年合众药业、沃得精密等22家企业入驻,盘活标准厂房6.4万平方米。
拓展服务强信心
在改革浪潮中,黔东南州高新发展集团应运而生,并围绕投资服务、劳务服务、物业服务、供应链服务、咨询服务等“五个服务”,推进其市场化运作、实体化运营。
这段时间,黔东南高新创新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德礼,正忙于接洽多家省外客商,并实地考察酸汤“打入”省外连锁餐饮的可能。
“公司不只能为园区入驻企业、项目提供土地、厂房等服务保障和配套设施,还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收购股权等方式投资园区产业项目,为落地企业注入发展的信心。”范德礼说。
源于这种休戚与共的合作模式,集团与广州大锅铲餐饮有限责任公司携手,已在粤港澳大湾区开设了9家餐饮门店;与四川浙哈哈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签约,成都宽窄巷子旗舰店将于今秋亮相。
今年4月底,贵州亚芯微电子有限公司到账一笔6000万元的黔东南州级“桥头堡”资金。企业负责人朱红星告诉记者,这笔钱占企业即将启动的二期扩产项目投资额的30%,在申报过程中,园区积极协调相关事宜,为企业成长注入“及时雨”。
黔东南高新区积极向上争取各类产业发展基金,成功为中清国投等项目申请2.35亿元州级“桥头堡”资金,实现建设快速推进。
按照黔东南州委“一年一个样,三年翻两番”目标要求,黔东南高新区全力打造“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改革开放排头兵、新质生产力实践地”,园区在接续改革中迎来新发展,有了起步一跃的底气。
上一篇:吴艳妮回应整容
下一篇:期待公平优质的免费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