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
今年,华中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相继宣布:自2026年起将部分专业硕士学制从两年延长至三年。这意味着实行了多年的“专硕读两年”的模式要变了。学制延长的背后,是对教育质量的考验。能否将时间增量转化为质量增量,将成为评判这场改革是否成功的核心因素。
学制为何要调整?首先需审视两年制学制存在的短板。产业升级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短学制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在两年的就读周期里,学生既要修满课程学分、完成毕业论文,又要兼顾实习,全程如同“赶工期”。以法律专硕为例,两年制模式下,学生往往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就面临就业压力,实习时间被压缩至3至6个月,难以满足律师事务所对“能独立处理案件”法律人才的需求。这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错配,正是学制改革的深层动因。
不过,学制延长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对普通家庭学子而言,学制延长意味着经济负担增加。以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硕为例,一年2万元的学费、生活费及延迟就业带来的收入折损,对学生家庭构成现实压力。更值得警惕的是课程“换汤不换药”的风险。从以往实践看,少数高校将专硕延长至3年,课程设置却未调整,专硕与学硕的课程内容也未区分开,引发学生“多上一年课,学的还是老内容”的抱怨。当课程设置滞后、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叠加,三年制教学可能沦为学硕模式的简单复制,背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衷。
因此,学制延长,很大程度上要求高校对课程、师资及评价体系进行全面优化。课程上需打破“理论先行、实践滞后”的模式,实现两者并行。上海海洋大学将农业经营管理硕士专项班的实践基地设在世界级海鲜市场;山东农业大学农学专硕学生在产区进行毕业答辩,并邀请种粮大户担任答辩评委。这些瞄准产业需求的教育变革,便是有益尝试。同时,要跳出“论文至上”的惯性,将实习评价、项目成果、行业证书等纳入核心考核。唯有如此,延长的学制才能成为能力跃迁的阶梯,而非简单的时间堆砌。
教育改革的目的之一,不是简单拉长“时间轴”,而是延展学生从“合格”到“卓越”的成长空间。当专硕教育真正扎根产业土壤时,多读的那一年,才能为学生的人生增值、赋能。(李焱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