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
新职业正在重塑就业观念,打破了“职业高低贵贱”的固有认知,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了新注解。无论是深耕养老产业的养老服务师,还是专注睡眠健康的管理师,只要能满足社会需求、创造社会价值,就值得被尊重与肯定。
养老服务师、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装修管家、咖啡加工工、家政服务经理人……日前,一批全新职业正式“官宣”。与这17个新职业同步发布的,还有烧烤料理师、旅拍定制师、睡眠健康管理师等42个新工种。据统计,自2019年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以来,有关部门累计发布七批,共110个新职业。(7月26日 《西藏日报》)
新职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从“世界工厂”迈向“世界研发实验室”,中国科技实力不断攀升,新兴技术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催生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等新职业。它们是科技浪潮下生产条件与生产方式变革的产物,彰显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消费端,新职业更是民生需求升级的“具象表达”。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休闲露营地管家点亮户外经济,咖啡加工工雕琢着舌尖上的品质生活。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标准化”到“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每一次升级,都为新职业生长提供了土壤。这110个新职业,正是经济结构优化、发展质量提升的微观缩影。
新职业拓宽了就业发展的“新赛道”。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劳动力市场面临结构性矛盾的当下,新职业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引导各方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让劳动力供需匹配更高效。劳动者拥有更多元的选择,能依据自身兴趣与特长,踏上不同的职业发展道路。更重要的是,新职业正在重塑就业观念,打破了“职业高低贵贱”的固有认知,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了新注解。无论是深耕养老产业的养老服务师,还是专注睡眠健康的管理师,只要能满足社会需求、创造社会价值,就值得被尊重与肯定。
新职业更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一个新职业的诞生,往往预示着一个新产业的兴起或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养老服务师的出现,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的涌现,则反映出国际贸易数字化的趋势,助力跨境电商产业蓬勃发展……新职业的认定与发展,为产业布局提供了清晰指引,推动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新职业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部分从业者的劳动权益有待得到有效保障。这些都需要多方携手应对。政府应加快制定职业标准与评价规范,完善培训体系与权益保障机制。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为从业者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社会则需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对新职业的认知与接纳度。
从首批新职业发布到110个职业的积累,短短几年间,新职业已从“新鲜事物”变为“经济常态”。它们是科技进步的见证者,是消费升级的承载者,是就业转型的推动者,更是产业未来的预示者。把握新职业带来的机遇,既需要个体的勇气与探索,也需要社会的包容与支持。当每一个新职业都能获得成长的土壤,每一个从业者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时代的活力与机遇,终将转化为每个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