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在“中国最具创投价值城区榜单”中,哪个城区名列榜首?海淀。
海淀何以登顶?为什么投资爱海淀?海淀为何这么香?答案并不难寻找。
比如,这里经济基础雄厚,早在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就已经突破万亿元。再比如,创新资源高度富集,人才资源尤为丰富,在海淀工作或居住的两院院士646名,全国占比35.8%……
此外,这里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这里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山、水、林、田、湖”生态体系完整。
应该说,这些都是答案,且是标准答案,却非全部答案。为什么投资爱海淀?答案有千万种,三天三夜说也说不完。而在笔者看来,还有一个答案不能忽略:这片“海”,颗粒度更细了。
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海淀·最具投资价值之城。来自官方的很多数据和案例,特别值得一说。
举个例子。相关部门致力于以科技赋能流程再造,努力让企业办事更“省心”,以深化“区块链”应用,实现证明材料链上核验全覆盖,办事时间平均缩短60%以上;在建筑工程领域实现全程网办,审批要件精简70%,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在全市率先实现企业设立登记全程“零材料”;推行告知承诺改革,累计为企业节约办理时间22万余个工作日。
对于企业来说,在这里办公效率更高,能不心动?在这里有明亮的发展前景,能不动心?
相关部门致力于全程陪跑,努力让企业发展更“舒心”;致力于解决企业跨境发展挑战,努力让企业“开疆拓土”更有信心。种种措施,目的只有一个,助力企业从无到有,从零到一,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创新发展,企业能不择良木而栖?
颗粒度更细,体现在制定的政策措施,不仅抵达掌心,更能抵达人心;体现在政策措施从纸面落到地面,让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体现在不仅见效果,更见实效、见高效。
再来看一组数据,在海淀,按8小时工作制计算,工作日平均每4分钟诞生1家企业、每9分钟诞生1家科技型企业。这样的奇迹背后,一定有不为人知的付出,有举全区之力的价值输出,有无数人用心用力的“成全”。
古人云:“致广大而尽精微”。政策能不能发力,既体现在见森林,也体现在见树木,既要有宏阔视野,也要有落实落细,在执行中渗透到“毛细血管”,方显颗粒度更细。
在7月17日举行的“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海淀专场发布会上,有民营科技企业代表坦言,海淀有呼必应的响应速度和务实的办事风格,极大增强了企业扎根海淀、做优做强的信心。
这名企业负责人举了一个例子,去年7月,海淀区市场监管局花园路街道市场监管所在走访企业时,他所在的企业表达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商业投放的需求。随后,区市场监管局到企业开展调研,快速受理审批。
具体来说,2024年9月,中关村科学城产业处在走访中,了解到该企业申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疑问后,当天就安排人员手把手指导填报申请信息,特别是对项目积分规则的解读,给予了专业意见。2024年底,该企业顺利成为具身智能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后续享受政策扶持和申请项目提供了资质保证。
这是一件小事,背后却有一个机制在。此前,海淀区建立了由区领导、服务部门与重点企业对接的常态化机制。机制发力,快速高能,实实在在解决了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招商引资,大家都在做,怎么做得高明?既要扬长避短,也要取长补短。其中,关键之所在,就是从“拼政策”转向“拼颗粒度”。谁能将服务细化到企业注册的“4分钟”、科研人员偶遇的“一杯咖啡”,谁就能在投资争夺战中赢得先机。
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有企业负责人说,“这里的政策,越来越懂我们”“这里的服务,越来越精准滴灌”“这里的支撑,越来越硬核”……所谓的懂、所谓的精准滴灌、所谓的硬核,不就是“拼颗粒度”吗?粗枝大叶做样子谈不上懂,浮皮潦草走过场也谈不上懂。
世间事,斑驳陆离,一懂见风情,一懂解万愁。具体到投资之城,就要多懂企业,做让企业懂得感强的事,越懂越走心,越懂越共情。
政府角色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用政策颗粒度的细化,让资源精准滴灌至初创企业的痛点。这就是懂。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生活智慧,更是治理智慧。海淀区的成功实践表明,一座城市的创投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上,在于其整合创新要素、孕育未来产业的能力,还在于如何把“致广大而尽精微”打造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方法论。由此更让人看到,投资海淀,不仅是投资一个城区,更是投资中国创新的未来。(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