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于刷屏的我们,亟需奔赴一场书博会
创始人
2025-07-29 12:07:45
0

书博会是一座城市与阅读的双向奔赴

也是一场全民书香盛宴

每个书博会的参与者也感触颇多

一起来倾听市民的心声

热衷于刷屏的我们,亟需奔赴一场书博会

连续两天“逛”书博会后,我坐在书桌前构思这篇稿件时,“惊喜”“在场”这两个关键词快速地涌现在我的脑袋里:惊喜,在于有很多不期而遇的收获;在场,在于能沉浸式具身参与其中。

当我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是这两个关键词时,年少时在老家“趁圩”(即“赶场”或“赶集”)的生动场景在记忆深处被勾连出来,并越加清晰。无独有偶,两位同事写的探展稿件,也使用了“书的集市”类似表述;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原院长朱福荣,在他的观展感言中更是深情回忆起父亲通过“赶场”供养他读书。

于是,一个观念在我的脑海里逐渐形成:书博会就是一种更盛大的“场集”,而热衷于刷屏的我们,亟需奔赴一场书博会。

第33届全国书博会现场。

从场集到书博会:

一场关于“物”“人”与“事”的盛会

在我老家,男女老少都特别喜欢到镇上“趁圩”,数十年经久不息,即使是在商品经济前所未有地发达甚至网购席卷所有村镇的当下。就像一种生命的自然节律,逢农历“二、五、八”,大家都从各个村屯涌入到镇上。

这是一场关于“物”“人”与“事”的盛会:“物”在于汇集了丰富的生产、生活所需物资;“人”不仅在于人流的高度集中,更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结;“事”在于信息的流通和故事的流传——以一个镇为“场域”,“物”“人”与“事”在这里集散并延续一方水土的精神文脉,这里的人得以生生不息。

书博会现场展书。

对于年少的我们,即使囊中再羞涩,也总是喜欢在节假日结伴“趁圩”,享受在“逛”的过程中或欣赏或把玩商铺和地摊上各式新奇的东西,和小伙伴相互讲述有趣的事情。最高兴莫过于用有限的零钱淘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许只是一块廉价的电子手表、一个小小的收音机、一支心仪已久的笔——这是当年我们,除了枯燥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之外,与社会产生联系并进行自我疗愈的重要方式。

一个乡镇自发形成的“场集”,自然不能与动辄成千上万人协同推进的全国大型图书博览会相提并论。但“物”“人”与“事”却都是两者共通的三项基本元素,它们相互作用并构成一个“场集”能否吸引人的底层逻辑:以“物”的丰盛,聚焦“人流”“人气”,共同创造属于出版人、作者与读者的故事。

在书博会,“物”即精心设置的场景及展示其中的图书;“人”即由出版人、作者、读者共同构成的人流、人气;“事”即基于图书出版和消费而流传的故事。因此,这样一场聚合了无数“物”“人”与“事”的盛大书博会,绝不仅仅是一场图书购物会,更是一个意义生成与联结的“场”。

从“刷屏”到“在场”:

为什么要参加书博会?

作为出版业的盛会,书博会聚合了各大出版社和相关出版机构最新、最优质的书刊产品,其意义不仅在于这是一场行业性的交流会,还在于为我们个体提供了“在场”的参与感、体验感,而这种“在场”的参与感、体验感曾是我们的普遍日常,如今却日渐疏离。

智能移动终端的发达,让一切变得更加便利,从社会交往到消费与娱乐乃至工作与休闲,大都可以通过刷屏来实现,足不出户便可满足衣食住行所需;基于智能算法的投喂,让我们深陷刷短视频的快感中,为自己构筑了一个信息茧房,对很多事物失去足够的耐心和持久的兴趣,愚昧与偏执更通过网络被放大;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知识变得更触手可及,“知识就是力量”似乎再难以激发人们对知识的热情。

热衷“刷屏”而缺乏“在场”,容易让人对生活缺乏真实感和意义感,焦虑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

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提出“重建附近”的理念。他观察到现代社会中人们对“附近”感知缺失,年轻人往往聚焦自我或遥远的宏大叙事,却对身边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缺乏了解与关注。他认为“附近”是个体与世界建立联系的关键空间,涵盖周边的人和物。重视“附近”有助于缓解年轻人的焦虑感与失控感,让人们重新找回生活的方向与归属感,构建起充满温情与互动的生活网络。

书博会虽然并非日常意义上的“附近”,但也能让我们从“刷屏”中“走出来”,并置身于丰盛的“物”“人”与“事”中。当一个人置身于“物”“人”与“事”的丰盛中时,这本身即是一种疗愈;倘若能从中找到倾心的图书,与喜爱的作家说上话,甚至在读者见面会上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故事,更能让我们获得心灵的启迪和前行的力量。

书博会现场展书。

奔赴一场书博会:如何具身参与其中?

在这场以书为媒整合“物”“人”“事”的盛大“场集”里,“具身参与”藏在指尖触碰纸张的感受里,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默契里,故事分享与观点碰撞的火花间。放下屏幕依赖,每一种参与都是连接自我与世界的纽带。

去触碰实体图书,激活阅读的热情。屏幕文字流动易逝,实体书的重量、纹理、墨香却是可感知的“实在”。在本次书博会,有超10万种优秀图书进行集中展示。在展台前,可以翻开阿来《大河源》,感受山河在纸页沉淀的厚重;摩挲苏童《好天气》,可以触摸打磨11年的故事温度;还能拿起六小龄童饱含心血的《金猴宗师》,探寻美猴王艺术背后的故事。这种“触碰”是唤醒身体记忆——如儿时在商店摸到心仪玩具的雀跃,指尖与书页相遇,阅读的热情瞬间点燃。不必被算法牵引,凭目光手感偶遇“一见钟情”的书,这份惊喜远非滑动屏幕可比。

鲁奖诗人李元胜为小读者签书。

去与人面对面交流,看见鲜活的面孔。书博会人流里藏着无数与书相关的灵魂。“读者大会”上,陈晋、李敬泽等学者、作家与读者分享创作感悟,话语间满是真诚;“陆海讲读堂”中,祝勇以“从紫禁城到山城:故宫文物南迁的守护与回响”为主题,生动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还有邱兵与六神磊磊对谈,探寻在转型中寻找时代叙事新坐标。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让图书超越单纯的“物”,成为串联起人与人的纽带。这些交流没有表情包缓冲,只有眼神交汇与真实情绪流动;没有屏幕上那种扭捏造作的面孔,只有对好故事的热爱和对知识的热诚。

作家现场交流、分享会。

去倾听与分享故事,感受生命的意义。每本书背后都有故事,每个读者也带着自己的故事而来。在书博会上,刘楚昕分享了《泥潭》背后的心路历程,当场热销两千余册。更早前他在获奖感言中分享了与女友的故事,一句“越过山丘,却发现无人等候”感动全网,新书短短三周就售出40万册。这就是故事的力量与生命共鸣带来的意义联结感。而当你向身边人说起“有本书陪我渡过难关”,或许会收获“我也是”的共鸣。这种故事交换无关流量,却能激起心灵涟漪,如赶场时街坊分享家常,让我们在文字中找到生命共鸣,重拾生命的意义。

刘楚昕的新书《泥潭》。

书博会是关于“真实”的邀约。放下手机走进这场“场集”,那些被屏幕稀释的热情、隔绝的联结、淹没的意义,终将在书页间、人群中、故事里重新生长。这便是书博会最珍贵的馈赠——在“在场”的真实里,找回与世界对话的勇气。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三伏天是减重黄金期?出汗越多减... 今年的“三伏”从7月20日开始,到8月18日出伏结束。最近有关三伏天减重的话题受到不少人的关注,网络...
原创 原... 原子弹一炸毁灭整个城市,留下的放射性不是说能持续几万年、几亿年吗?那为什么今天的广岛和长崎,不但重建...
华北强降水为何总在夜间?需留心... 近期,我国西北、华北以及东北地区出现持续强降水。中央气象台预计,7月29日至30日,内蒙古东北部、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