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ETF和LOF圈)
7月28日,生物医药板块表现较为强势。$创新药ETF国泰(517110)高开高走,收涨3.2%。$生物医药ETF(512290)也表现不俗,收盘上涨超2%。今年以来,$创新药ETF国泰(517110)较中信医药行业指数超额逾30%,AI+为创新药板块提供了较大的估值空间和走势弹性。较高的任务容错率为 AI 在创新药研发领域的应用带来了诸多的积极影响。此外,头部创新药企达成最高超百亿美金规模的License-out合作,为行业乐观情绪再添一把火。创新药板块或存在盈利和估值抬升的可能,值得投资者关注。与此同时,需要着重强调同样的利好逻辑下生物医药ETF(512290)的补涨机会。
来源:WIND产业消息方面,头部创新药企达成超百亿美金规模的License-out合作,为行业乐观情绪再添一把火。恒瑞医药7月28日早间公告称,公司与GSK达成协议,将HRS-9821项目的全球独家权利和至多11个项目的全球独家许可的独家选择权有偿许可给GSK。GSK将向恒瑞支付5亿美元的首付款,如果所有项目均获得行使选择权且所有里程碑均已实现,恒瑞将有资格获得未来基于成功开发、注册和销售里程碑付款的潜在总金额约120亿美元。资金注入将加速创新药研发项目的商业化进程,形成 "研发投入 - 成果转化 - 资金回流 - 再研发" 的正向循环。
估值逻辑层面,较高的任务容错率为 AI 在创新药研发领域的应用带来了诸多的积极影响。受模型复杂度和部署算力等因素的限制,较高的准确率要求是很多AI模型实际应用中的主要痛点和堵点。例如安防、生物识别、智能驾驶等领域,容错率较低,即AI模型犯错的代价较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AI在相关行业的落地进程。但在AI+医药领域,与AI+TMT领域类似,由于后续进一步筛选、优化、实验等研发流程的客观存在,AI生成的准确率要求可以略微放宽。而准确率门槛的降低或将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对创新药研发的赋能。
AI生成方面,药物分子及蛋白质结构设计均是AI大展身手的领域。AI 可以基于对疾病靶点的理解以及药物化学原理,生成全新的药物或蛋白质分子结构。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模型能够学习已知分子的特征和活性关系,然后生成具有潜在活性的新分子。AI 可以预测药物分子与靶点蛋白的结合模式和结合能,从而指导药物分子的优化和设计。AI生成技术的引入可以在药物研发的早期阶段减少实验筛选的工作量,提高研发效率。
而AI分析领域,靶点的发现与验证、药物活性预测、药物动力学分析等领域均有望随着AI技术的引入实现降本增效。在药物活性筛选阶段,AI 可以先对大量化合物进行虚拟筛选,只有那些被 AI 预测为具有较高活性的化合物才会进入实验验证阶段,这样可以避免对大量无活性化合物进行不必要的实验,节省了实验材料、时间和人力成本。同时,对药物的潜在毒性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前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这样可以在药物研发的早期阶段优化药物分子结构,降低药物在临床试验阶段因药代动力学或毒理学问题而失败的风险。
随着产业政策的不断出台,板块盈利和估值有望迎来双升。同时,人工智能的赋能有可能进一步打开板块的情绪和估值抬升的空间。覆盖三地优质上市创新药企的创新药ETF(517110)或具有中长期配置价值。
投资者仍需注意研发管线进展不及预期、海外政策等风险因素。
风险提示:
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无论是股票ETF/LOF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
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和创业板股票,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提请投资者注意。
板块/基金短期涨跌幅列示仅作为文章分析观点之辅助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保证。
文中提及个股短期业绩仅供参考,不构成股票推荐,也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和保证。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