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新闻网)
转自:安徽新闻网
近日,“安徽大学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获批完成正式更名。“未来产业蕴含着巨大的机遇与潜力。研究院将以更名为契机,进行战略转型,向新攀登,服务支撑未来产业蓄势起势。”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该平台的前身为成立于2018年的安徽大学绿色产业创新研究院,是安徽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重点打造的创新平台,由安徽大学与合肥市共建,也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八大研究院之一。建院“初心”就是要将“人才链”对接“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持续打造成果转化示范平台。
成立7年来,一批叫得响、用得好的科技成果经此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市场,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研发—转化—孵化—产业”四维一体的科技服务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个体系下结出的一枚“硕果”。2023年5月,安徽大学依托科技成果转化成立了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产品“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打破了国外禁运封锁,成功填补了相关量子科技产业链在极低温关键技术上的国内空白。
“科技成果所有权通过赋权的方式转让给我们团队实行转化;然后再通过协议约定,学校按照市场定价享有科技成果转化的部分收益,其余收益归科研团队。改革解决了科研工作的后顾之忧,也给了团队更大动力。”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绍良介绍。目前,该公司研发的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实现了产业化,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
除此之外,“高性能镁基功能材料和无机纤维材料的技术”也在这里实现了国产替代,被行业龙头企业采用,解决了“卡脖子”技术难题。
截至目前,研究院已建成23个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涵盖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技术等六大方向,其中省部级重点研发平台2个;推动“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知冷低温”“柏逸激光”等一批重点项目实现产业化,累计作价入股企业14家、总金额超1.2亿元。经综合评价,研究院一期项目已全部完成合作协议中设定的各项预定目标,超指标完成所有规定任务。研究院被省科技厅评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获批“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连续三年被合肥市科创集团评为优秀。
随着合肥市在未来技术领域的布局和战新产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安徽大学未来学院新工科建设及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特色,“安徽大学绿色产业创新研究院”经审批,于7月14日正式更名为“安徽大学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
未来五年内,该研究院将持续深化“校聘院用”模式,提供编制支持并建立研究生实习实训基地,助力校友企业落地合肥;同时,着力推动校内科研项目对接与成果转化,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 本报记者 陈婉婉 实习生 乔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