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创始人
2025-07-29 07:30:40
0
1999年,王国明在读诗班授课。 (资料图片)2019年,王国明在窗外看孩子们上课。 (南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前不久,南安市溪美街道贵峰村一年一度的读诗班顺利结业。读诗班创办人王国明亲手编写的教材经典依旧,却再也等不到老先生用铿锵有力的闽南语乡音,再一次将它们一一朗诵吟唱。

7月3日,南安籍侨胞王国明在印度尼西亚去世,享年98岁。

消息传来,家乡的父老乡亲悲恸不已。乡亲们说,王国明是一位真诚的人,真心实意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点亮了贵峰村的“诗灯”,为当地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在他的影响下,乡亲们充实乐观地生活着。

王国明生于1927年,1948年离开家乡贵峰村远赴印尼谋生,站稳脚跟后,开办了自己的工厂,主要经营不锈钢生意。1986年起在家乡创办读诗班,至今培养学员近万人次,并助力贵峰村赢得“中华第一诗村”和“中国楹联文化村”两项国家级文化品牌。

“用文化来报答我的家乡”

王国明与“诗村”的故事,要从1984年讲起。彼时他回乡过春节,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他倍感欣慰。当他动情吟诵“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等诗句时,回应他的却是村民们的茫然。让他惊讶的是,村里大部分人不知平仄、不懂吟诵诗词,不少年轻人闽南语都说不利索。

贵峰村在明清时期曾出过“三进士六举人”,是个文化村,怎能对古典诗词如此生疏?连承载古韵的闽南方言也渐显断层。深感失落的王国明于是萌生开办读诗班的想法——他不仅要教诗词格律、文意内涵,更要抢救性地传承用闽南方言吟唱古典诗词的独特韵味。

教育维艰。彼时乡下连书都不好买,更别提现成的教材,王国明便化身“文化矿工”,四处奔走挖掘,搜集唐诗宋词,翻看《辞源》《辞海》,查阅大量古典诗词声律资料,想办法自编教材、自制教具。足迹所至,皆为诗篇。

他想起儿时听过老师用传统的“吟唱”方式读诗,不但朗朗上口,而且更加有趣,或能更好激发村民们学诗的兴趣。于是,他就试着用记忆中的曲调,用闽南语独创了200多首吟唱诗词。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1986年夏天,第一期读诗班在贵峰村开办。讲台上,是双鬓染霜却意气风发的王国明;讲台下,从垂髫稚子到白发老翁,是70多名年龄悬殊却求知若渴的村民。

此后每年夏天,无论事业如何繁忙,王国明总是早早收拾好简单的行李,带上一摞摞“贵重”的诗词教材,如候鸟般回到这个小村庄。他身体力行、亲自执教,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邀请著名学者、专家授课,还培养了30多名优秀的教师。

“我是一名华侨,我最大的能力可能就是用文化来报答我的家乡。”数十年间,王国明的足迹遍及东南亚各国书店,购买图书、编撰教材、创作诗词、吟诵曲调。

这位将毕生心血献给诗词与乡情的老人,用行动诠释对故土的眷恋。“乡教承延负我肩,书坊到处觅诗篇。平生浅学虽无几,将尽所知荐少年。”这首王国明创作的《购书有感》,亦道尽了他传承传统诗词文化的殷殷之心。

钱要花在最值得的地方

在贵峰村的村口,镌刻“中华第一诗村”的石雕赫然矗立。这是1995年中华诗词学会授予该村的称号。2014年,贵峰村再获“中国楹联文化村”荣誉称号。

“若不是他的弘扬与坚持,这些沉甸甸的文化名片也很难落在这个小村庄。”提起王国明,当地人无不感念其赤子情怀:如果老先生还健在,一定是一副神采奕奕的模样,不厌其烦地讲解诗词中的文化内涵;一定还是顶着满头银发,出现在家乡每个角落,如数家珍地讲述“乡音无改鬓毛衰”的乡情往事……

在南安市贵峰诗联学会常务副会长王赎回眼中,恩师王国明对自己非常“抠”,他常常将一张餐巾纸撕成两半用,衣服穿了10多年也不买新的,汗流浃背地备课也舍不得安装空调,一日三餐只吃粗茶淡饭,却一生对公益慈善和文化教育倾注满腔热忱、大方得毫无保留,只因他认为“人生百载如流水,富贵贫穷一阵风”。

读诗班名声传出去后,越来越多外地诗友、学员来听课,王国明来者不拒,还免费提供食宿。“老先生毕生的积蓄,都花在了他认为最值得的地方。”王赎回说,王国明不仅资助家乡诗词文化教育事业,还出资赞助全国性的中华诗词会议在南安举办,贵峰村里的教学楼不少也是他出资修建的,对于一些贫困学生他更是倾囊相助。

“做人要懂得回馈,不要一直赚进没有拿出。我认为,做事情,应该能做到什么样就做到什么样。”王国明曾说。

也正是这份执着,让王国明晚年仍在为读诗班的长远生存焦虑奔走。他的好友、南安市贵峰诗联学会会长王振泽对此最有发言权,“那几年,王国明不厌其烦讲述读诗班对家乡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他实在太执着了,让人无法拒绝”。

最终,王振泽被王国明的“三顾茅庐”打动,担起弘扬读诗班的重任,资助其日常开销,这一“挑担”便是风雨无阻的十年。“他信任我,我就得担起这份责任。”王振泽说,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读诗班逐渐探索出盘活村内用地收取租金等模式,如今已能实现良性运转,彻底摆脱了“断炊”之忧。

在王国明老先生追思会上,王振泽望着老友遗像,身体微颤声音哽咽道:“老朋友,这十年来我对得起你的嘱托。”

诗词浸润良好乡风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班为贵峰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几乎是全面受益。”王赎回认为,村民学习诗词后,提高了文化素养,更加自信和文明。比如,有一次两户村民因盖房子闹矛盾,村干部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成功化解了矛盾。

目前,贵峰村有千余人在外经商,生意往来时不经意流露出的诗词素养,也会让生意伙伴为这份内涵点赞。

“老先生不仅教我们读诗,更带着我们‘走出去’,让贵峰的声音被听见。”曾是贵峰村第二期读诗班学员、现为读诗班骨干教师的王瑞芳清晰记得,为了将读诗班的成果展示出去,王国明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带着她和同学们辗转全国各地,参加诗词吟诵比赛和交流活动。

“路途奔波很辛苦,但老先生总是精神矍铄,不断为我们加油打气。”最让王瑞芳难忘的是,她第一次代表读诗班登台表演并大获成功后,一位德高望重的诗歌艺术家紧紧握着王国明的手,由衷感叹道:“王老,闽南语诗词吟唱,后继有人啊!”那一刻,王国明脸上绽放的笑容,比获得任何奖杯都灿烂。

在王国明老先生追思会上,王瑞芳本想以诗寄情,奈何吟至深处,悲从中来,哽咽难言。

令人动容的是,王国明在与病痛抗争时,还曾反复嘱咐王瑞芳:“吟诵不要停止,要好好传承。”为了让恩师放心,王瑞芳告诉他,现在诗词吟诵已列入非遗项目,自己也成为泉州市级非遗传承人,“恩师把真传教给我,我答应恩师一定会继续传承,和其他老师共同努力,让读诗班一直办下去”。

诗礼传家,耕读传家,这就是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王国明花了40年,让失落的传统重回家乡,又从乡村走向全国、走向国际,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打造了一个独具乡土特色的载体。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胡忠雄主持召开贵阳贵安招商工作... 7月29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忠雄主持召开贵阳贵安招商工作专题会。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
7连板西藏旅游:公司未与雅下水... (来源:银柿财经) 2023年~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1,304...
中方是否邀请特朗普访问中国?外... 7月29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问:特朗普总统今天表示,他可能会应邀访问中国,并...
北京12355热线开通防洪防汛... 转自:北京青年报客户端连日来北京遭遇强降雨,洪涝和地质灾害牵动着每个人的心。面对汛情带来的不确定性,...
最新世界500强出炉:华为重回...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第一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