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因其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境内汉语方言种类繁多,内部分歧大,体现了人类语言的多样性,是研究语言演变的理想实验室。全面、准确地记录福建汉语方言的面貌,对于探讨语言类型的多样性和汉语历时演变等语言学领域重要课题,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正是具有这样重大意义的一部学术著作。该书是福建方言研究领域中的第一座里程碑,在国内外汉语方言学界有着巨大影响。
1956年10月,在福建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有关单位联合组织成立了“福建省汉语方言调查指导组”,对福建省汉语方言进行普查。相关普查工作于1960年春基本完成,随即着手编写书稿,至1962年8月,编成《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讨论稿)》上、下两册,共约200万字。为对书稿进行审阅和修订,该书先以铅印形式刊印300册,后因“文革”,修订工作停滞。2020年底,著名语言学家李如龙主持重新对该书进行修订,2025年由鹭江出版社正式出版。从着手调查到正式出版,该书走过了70年的漫漫长路。
该书的调查材料涵盖的方言点数量多,描写分析体现出一定的深度。可以说,这是第一部福建省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的综合性著作。此前虽已有众多对福建省内方言的调查研究,但都针对单一的方言点。例如,最早的福建方言研究著作《戚林八音》是一本福州话的韵书。19世纪中叶后,来闽的外国传教士和汉学家编写了大批的方言辞书、教材等,涉及福州话、莆田话、厦门话、建瓯话、邵武话和长汀话等。民国后,陶燠民的《闽音研究》和罗常培的《厦门音系》分别描写了福州话和厦门话的语音系统。与这些前人的研究相比,该书发表的语料涉及省内69个县城方言点和2个非县城方言岛,语料覆盖面广。对纷繁多样的福建方言,采用了代表点详细描写、一般点横向比较的策略。该书重点描写了福州、厦门、莆田、永安、建瓯、长汀和邵武等7个方言区代表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又分别从530个字音和353条常用词语这两个方面对20多个重要方言点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利用67个方言点的材料绘制了50幅方言特征地图,包括16个语音条目和34个词汇条目,这种利用地图呈现汉语方言特征的地理分布类型的做法在当时的国内外语言研究中都是极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
该书首次对福建省内汉语方言进行科学的分区。该书之前较有影响力的分区方案是20世纪中叶提出的,丁声树、李荣和袁家骅等学者一致将福建省的闽方言分为两片,包括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北片和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片。与此方案不同,本书将福建的闽方言分为沿海群(包括闽东、闽南和莆仙方言)和内陆群(包括闽中和闽北方言)。此外,该书将福建省的客赣方言分为闽北客话和闽西客话两区。该分区方案,基于系统的实地方言普查的语料,采用了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兼顾了方言使用者的语感。因此,相比于以往的分区方案,该书的分区更为客观,能准确反映福建省内的汉语方言实际,具有更高的科学价值,为后世学者普遍认可,其分区方法也成为其他汉语方言分区实践的重要参考。
这部书体现了半个多世纪之前福建境内汉语方言的面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编写之后的数十年里,正是中国社会经济腾飞的年代,各地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文教事业的发展和有声媒体的普及迅速扩大了普通话的影响力,汉语方言也因此向普通话趋同。该书发音人所使用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与今日年轻人已有显著差异。如今,各地方言均呈现出严重的萎缩状态,在一些小方言点甚至很难找到合适的发音人,该书记录的方言材料几乎不可能在今日重新获得。因而此书是后代了解福建汉语方言历史面貌、理解其形成和演变的重要依据,如化石一般珍贵。
(作者单位:福建理工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