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科之家网)
一、本书简介
作者王立铭,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神经生物学家,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曾任职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波士顿咨询公司。
作为科普作家,他获“文津图书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等多项荣誉,作品以科学严谨与人文哲思兼备著称。
《生命是什么》是一部以生物科学维度解读“人观”的科普力作。全书通过物质、能量、自我复制、细胞膜、分工、感觉、学习、社交、自我意识、自由意志十大核心概念,构建起生命演化的逻辑框架,堪称“40亿年生命史诗的科普版”。
被刘慈欣、郝景芳等盛赞为“中文科普的巅峰之作”,兼具科学理性与诗意表达,适合所有对生命本质好奇的读者。
二、主要内容
1. 生命演化的科学逻辑
从分子到意识:追溯地球生命从氨基酸组装成蛋白质、DNA,最终形成感觉与意识的跨越40亿年的历程。
十大核心概念:以“物质-能量-信息”三元框架解析生命,揭示细胞膜如何聚集分子、分工如何驱动复杂生命体形成。
2. 自由意志的辩证
生化围城:遗传决定50%-70%的心智特征,里贝特实验证明大脑决策早于意识300毫秒,暗示“自由”可能是假象。
历练破局:尽管决定受限于遗传与环境,但个体的思想、经历与主动选择仍塑造人生轨迹,自由在于“主动权”而非绝对控制。
3. 传统与科学的碰撞
道长的生命观:生命是物质、能量、信息的复合体,养生本质是顺应自然法则,而非违背。
制怒智慧:闭眼默念“怒”字、3分钟情绪管理法,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
三、原文摘录与解读
1. “生命等于能量、物质、信息的一个组合。”
王立铭以三元定义突破传统生物学框架,将信息视为生命的“系统程序”。
这一观点颠覆了“生命仅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的认知,揭示信息(如基因、神经信号)如何主导生命活动。
2. “脊椎动物的寿命应是生长期的五倍,人类理应活到150-200岁。”
通过生物学推算,王立铭指出人类寿命远未达自然极限。这一论断不仅挑战现有寿命认知,更引发对养生实践、医疗进步与自然法则关系的深思。
3. “自由意志是大脑在尚不知晓时悄悄做出的决定,认知活动是‘事后诸葛亮’。”
引用里贝特按钮实验,王立铭阐释自由意志的生物学基础:大脑决策早于意识,但个体的思想积累与经历仍为决定提供“草案”。
自由,在于对过程的主动塑造,而非结果的绝对控制。
4. “制怒剂:生气前闭眼想象‘怒’字,暗示不做情绪的奴隶。”
结合道家“道法自然”与现代心理学,王立铭提供情绪管理实用法:通过心理暗示与3分钟冷静期,避免情绪失控的连锁反应。
5. “进化如开夜车,灯照20米,但修路者决定方向,需活好当下。”
以驾驶隐喻生命演化,王立铭强调个体在有限掌控中的主动权:
尽管进化方向由环境与遗传“修路”,但每个人仍可通过选择与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篇章。
四、读书启示
1. 认知升级:
生命是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协同演化,自由意志虽受制约,但个体的思想、经历与主动选择仍塑造人生。
科学思维与传统文化结合(如制怒法),能帮助我们更理性地应对生命挑战。
2. 实践意义:
主动选择:在遗传与环境设定的“蓝图”中,通过学习、交友与自我反思,为人生决策提供更丰富的“草案”。
情绪管理:借鉴“制怒剂”等传统智慧,结合现代心理学,提升情绪掌控力。
五、本书评价与延展阅读
1. 评价:
“荡气回肠的生命与智慧之书”(罗振宇)
“对生命本质的理解有质的提升”(刘海坤)
“科学理性与人文哲思的完美结合”(郝景芳)
2. 延展阅读:
《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尼尔·德格拉斯·泰森):以碎片化时间领略宇宙奥秘,拓展生命认知的宏观视角。
《人体简史》:从进化角度解读人体,揭示30亿年生物史在个体中的印记。
3、结语:
《生命是什么》不仅是一部科普著作,更是一场对生命本质的哲学追问。
它告诉我们:尽管自由意志可能是一场“假象”,但主动选择与思想积累,仍能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无限可能。
免责声明:自媒体内容仅用于记录和分享,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所有内容来自于网络,或由人工智能服务生成。如有文字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文章内容不代表本人观点,亦不代表本人所在机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